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突破1700萬臺(根),同比增長55%,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充電服務網絡。其中,快充樁建設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成為新能源車主充電的首選。

從技術維度來看,過去10年,我國快充樁輸出功率從最初的60kW、360kW,逐步發展到第二代600kW、第三代800kW,充電效率顯著提升;華為、比亞迪、特來電等頭部企業在兆瓦閃充、全液冷超充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但從用戶體驗來說,我國快充樁保有量仍然較少,難以滿足飛速增長的快充需求。數據顯示,在全國1700萬根充電樁中,額定功率大于250kW的公共充電樁占比不到1%;大于120kW的充電設備也僅占40%左右。此外,快充網絡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電網負荷過低以及投資回報周期長,同樣是目前我國大功率快充面臨的發展瓶頸。

90%公共樁用戶首選快充

《2025中國電動車主充電行為白皮書:北上廣深用戶偏好深度對比》顯示,北上廣深用戶對快充需求強烈。以深圳為例,70%的用戶會優先選擇120kW以上的超充設備。縮短補能時間是用戶選擇快充的根本原因,也是快充技術快速迭代的核心驅動力。

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充電與換電的結構占比從3:7逆轉至7:3,核心原因在于快充相較于換電模式,具備兼容性強、投資回報快、成本低等顯著優勢。

極氪科技副總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趙昱輝表示:“從用戶維度看,用戶對充電效率的要求持續提高,無論是私家車、運營車還是商用車,超過90%的用戶在使用公共樁充電時都會首選超快充。”他強調,高增長的需求與低效率的補能之間存在巨大矛盾,而大功率充電技術的規模化普及是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

快充技術在過去10年同樣實現了快速突破,液冷、油冷、兆瓦超充、超靜音、V2G、光儲充一體化等技術不斷涌現,并持續探索市場化發展路徑。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充電網絡全球業務總裁劉大偉表示,10年前,華為數字能源率先在充電模塊中創新應用全灌膠技術、全功率段高效技術、千伏架構等;兩年前,華為提出全液冷超充架構,涵蓋直流母線、功率池化等核心技術;今年,華為又針對商用車推出兆瓦超充技術及多級池化架構,引入AI算法、協同散熱、智能光儲充融合等技術,向更高效集約、電網友好、安全穩定的高質量兆瓦超充技術演進。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樁企、運營商、整車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在積極推動快充技術研發,加速補能模式升級。

2027大功率快充超10萬臺

快充能實現市場化快速發展的核心邏輯在于,破解了換電及普通充電模式存在的用地難、投資回報周期長等問題。

劉大偉表示,華為全液冷超充和功率池化架構(動態功率分配專利)有效解決了電力資源稀缺問題,尤其緩解了大功率充電對電網的沖擊。以華為在西班牙馬德里部署的儲充一體化場站為例,該場站所在區域公共電力容量極為緊張,而華為布局的儲充一體站電力容量僅80千伏安,在超快充技術支撐下,輸出功率可達480kW,單日充電量達1700度,電力利用率高達90%。趙昱輝補充道:“高效綠色補能不僅需要單點技術突破,還需構建更廣泛、更精準的場站網絡,降低用戶尋樁的時間成本。”

隨著快充技術的成熟,其應用場景正逐步向重卡等商用車領域拓展。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充電網絡全球業務副總裁彭鵬指出,兆瓦快充技術可助力新能源重卡從封閉場景走向開放場景,推動純電動重卡加速普及。石家莊通合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產品方案部經理高路平認為,當前兆瓦快充主要應用于城市內及高速服務區等場景,服務對象以乘用車為主,未來需進一步拓展至電動重卡等商用車場景。

政策層面也在持續引導快充產業發展。今年,交通運輸部聯合多部門發布《關于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均明確鼓勵快充技術研發與設施建設。《通知》界定單槍最大輸出功率大于250kW的充電終端為大功率充電設施,要求進一步完善大功率充電設施體系建設;同時強調統籌規劃建設、加強安全運營管理、聚焦重點場景和區域建設高品質大功率充電網絡三項重點工作。

趙昱輝介紹,根據政策要求,新能源車企自建的大功率充電設施網絡原則上應無差別開放,并結合場站條件推廣融合商業模式。《通知》明確,到2027年底,力爭全國大功率充電設施數量超過10萬臺,服務品質和技術應用實現迭代升級。充電運營企業需加快智能運營平臺建設,確保設備可用率不低于98%。此外,《通知》還鼓勵打造智能有序的大功率充電場站,支持給予場站10年以上租賃期限,引導企業開展長期穩定經營。

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

盡管快充需求旺盛,且能有效解決充電基礎設施發展中的諸多痛點,但大規模推廣仍會帶來電網負荷過高等瓶頸問題,需通過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創新探尋市場化解決方案。

易能時代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畢碩威表示,充電轉換效率是快充技術發展的關鍵。過去10年,圍繞轉換效率提升,通訊技術、調度技術、電轉換技術、散熱技術、連接技術等均實現快速發展,為快充市場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只有持續優化轉換效率,才能增強快充的市場競爭力。高路平提出,集成化、模塊化技術可通過變壓器的特殊設計,將變壓器與諧振電感合二為一,既能提升轉換效率,又能降低設備體積、成本及故障率。

高路平坦言:“隨著充電服務費逐步走低,大功率充電面臨投資回報周期拉長的問題,模塊化發展模式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探索。”在市場化進程中,快充不斷面臨新挑戰,這就需要通過持續技術創新滿足市場新需求。

深圳市盛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充換電事業部/重卡業務部總經理王鵬指出,當前重卡運營場站普遍采用的320kW一體機,存在大功率充電需求無法滿足、變壓器無法共享等問題,導致充電慢、功率浪費,亟需通過快充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優化,加速快充在重卡領域的落地應用。

大功率快充必然會增加電網負荷,區域大規模集中建設難以實現,因此需要將大功率快充與V2G、儲充一體化場站等模式相結合,平衡電網負荷。目前,行業各方正積極推進光儲充一體化場站建設,希望通過微電網模式平衡電網負荷,助力快充產業發展。

不過,V2G模式尚未找到成熟的市場化路徑,需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賦予其市場化活力,從而輔助大功率快充解決電網負荷問題。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健認為,未來超充應向共享級超充、智能化超充方向發展,通過融入智能化技術提升超充的共享屬性與使用效率,探索市場化商業發展新模式。

編輯:袁帥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