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我省依托城市更新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省組織實施重點更新片區51個、謀劃推進重大項目5600個,已完成投資4300億元。合柴1972文創園、蕪湖老船廠、淮北老電廠、寧國河瀝溪等一批更新項目蝶變成城市新地標。多項經驗、項目入選全國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為全國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安徽樣本。

寧國河瀝溪一角

體檢先行精準把脈城市問題

我省全面貫徹“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原則,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態化體檢評估機制,實現城市體檢與更新行動有機銜接。

同時,建立體檢技術導則動態更新機制,圍繞住房、小區、街區、城區四維空間架構,形成含71項指標的“基礎+自選+特色”評價體系,建立“大數據監測+滿意度調查+現場核查”三位一體診斷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體檢市、縣全覆蓋。

為切實保障城市更新項目的順利推進,安徽省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省級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累計獎補城市更新項目3.2億元。創新“城品活力貸”金融工具,2025年對城市更新領域中長期貸款項目提供1.3億元財政貼息,撬動銀行貸款229.2億元。搶抓地方政府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機遇,2025年獲批專項債額度504.2億元,已發行206.2億元,支持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建設。

片區推進打造城市更新樣板

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我省深化“片區統籌—項目攻堅—示范引領”三級推進機制,形成梯次化、系統化實施格局。高標準打造一批體現安徽特色、在國內起到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試點片區(項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淮北老電廠

合肥以包河區衛崗王衛片區為試點,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承載力與片區開發強度進行匹配,對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項目進行“肥瘦搭配”,反哺片區內安置房、學校、黨群中心等公益性項目建設。該模式成功入選全國典型經驗做法。

位于馬鞍山經開區北部的西塘片區,曾面臨低效用地規模大、建筑閑置資產多、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等典型工礦城區的問題。在更新過程中,西塘片區探索“以賽事經濟帶動多場景消費升級,工礦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城市更新“造血”新模式。通過低效閑置空間的高效利用,培育了新業態、新場景、新經濟、新產業,走出了一條從賽事經濟到消費經濟全鏈條產業發展的轉型路徑,推動西塘片區從產業園區打造為城市“新”區。

此外,黃山市通過“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出兼具實用性與在地特色的兒童友好空間。

民生改善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我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民生改善作為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標,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方位加強城市空間形態、功能布局、環境品質等系統設計和提升,讓城市更新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顯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黃山市兒童友好公園

“十四五”期間,全省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178個,惠及群眾近260萬人。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口107萬個、更新改造老舊電梯1.3萬臺,增設公共停車泊位38.9萬個,更新改造各類地下管網2.2萬公里。打造“口袋公園”936個,新增城市綠道2824公里。完成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7300公里,消除城市嚴重易澇積水點148個。在全國率先出臺自建房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規,整治存在隱患的城鄉自建房14.78萬棟,城市安全韌性明顯提升。(記者 檀美玲)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