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五”末的1339億元提高到2024年的1716億元,經濟總量連續跨越4個百億臺階!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分別是“十三五”末的1.2和1.1倍,市場經營主體突破33萬戶!
S19淮桐高速公路淮南段、淮南國際物流港、航天鋰電產業基地等近900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超4700億元!
五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和世紀疫情等嚴重沖擊,淮南何以連續跨越4個百億臺階?

日前,記者從淮南市政府新聞辦獲悉這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究其淮南跨越發展的原因,這不僅有厚植優勢、加快高質量轉型的堅實腳步,還有同心共進、推進五大攻堅的具體行動,更有千帆競渡,以奮進之姿百舸爭流的“內核升級”。
科創激發活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崛起
五年來,淮南市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實施科技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聚焦點上發力,筑牢平臺人才根基——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煤炭無人化開采數智技術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初步形成以8家國家級創新平臺為龍頭、74家省級創新平臺為骨干、161家市級創新平臺為支撐的創新體系。扎實推進“淮聚萬才”專項行動,深入實施“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和“3361”行業名家培育計劃,柔性引進院士28名,認定高層次人才1.4萬余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40萬人。
加強線上聯動,貫通成果轉化鏈條——2024年,該市研發經費投入33.4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4倍,投入強度達1.74%。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799家,是“十三五”末的9.5倍,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6.4件增長到19.1件,吸納和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是“十三五”末的8.2倍、5.7倍。
推動面上開花,結出產業創新碩果——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該市“三首”產品達69個,是“十三五”末的3倍。全國首臺套兆瓦時級水系鈉離子電池、國內首款“無水乙醇注射液”、安徽省首臺自主研發制造智能換繩機器人等越來越多的“全國第一”“安徽第一”打上了“淮南制造”的鮮明標簽。
做強實體經濟,特色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五年來,淮南市始終堅持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現代服務業換擋提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堅持數智賦能、向綠而行,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十四五”以來,該市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4.2%,高于全省年均增速3個百分點,國家級綠色工廠達11家、省級綠色工廠達49家。全市規上工業企業100%啟動數字化改造,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實現全覆蓋。創建4個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2個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培育國家級5G工廠20家,居全省第1位、全國地級市第9位。加快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該市建成和在建煤電機組裝機規模達1962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360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裝機規模142萬千瓦、居全省第3位。
——堅持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深入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4個三年倍增計劃,截止10月底,該市規上工業企業1043家、高新技術企業403家、戰新企業349家、專精特新企業209家,分別是“十三五”末的1.4倍(2020年740家)、2.5倍(2020年160家)、1.5倍(2020年底224家)、2.3倍(2020年底122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7大新興產業,2024年末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2%,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及動力零部件、現代煤機及應急裝備2個產業集群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該市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圍繞低碳能源、生命科學、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細分賽道聚焦發力、搶占先機,全力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堅持融合發展、擴容增效,加快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現代服務業支撐作用持續增強,2024年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較2020年增長4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32%。先后獲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省級物流園區4家,田家庵區成功創建省級服務業綜合創新試點。文旅融合發展步伐加快,“一線、三區、十點”旅游空間布局初步形成。武王墩墓考古發掘舉世矚目,創造了我國考古史上多項第一。壽縣古城火爆“出圈”,《六姊妹》一部劇帶火一座城,春申里文旅街區等一批文旅融合新業態、新場景項目投入運營,來淮南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湯,成為越來越多人假期清單上的“打卡”必選項。
改革釋放動能,開放活力持續澎湃
五年來,淮南市始終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增活力,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聚焦重點領域改革,發展的動能更足——機構改革、科技人才、國資國企、農業農村、財稅金融、價格民生等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十四五”以來全市有19項改革入選國家級改革試點示范,采煤沉陷區治理“淮南模式”、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等改革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聚焦提升服務效能,發展的環境更優——打造企業家大講堂、民營企業座談會等交流平臺,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制度,所有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至1.2個工作日。設立企業服務專區,做法全省推廣,90%涉企服務事項綜合窗口直接辦結。政府透明度指數、城市綜合信用排名均居全省全國前列。
聚焦“融圈入群”,發展的活力更強——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成功舉辦三屆淮南轉型發展大會,閔淮科創產業園、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安徽(新橋)分中心掛牌運營,“淮南·春申號”上海—淮南旅游專列實現首發,與閔行區結對合作以來全市累計簽約滬蘇浙億元項目386個、總投資2185億元,產業、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愈發緊密。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成功打造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并入選全國現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全省首個市際毗鄰共建省級開發區(安徽合淮新橋經濟開發區)獲批組建。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淮南聯動創新區正式揭牌,全省首枚“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電子簽章授權使用,淮南—上海“鐵海聯運”班列開通,外貿綜合服務中心揭牌運行。外資企業數量是“十三五”末的1.8倍,利用外資水平穩定提高。
乘時代之風,奮轉型之楫。淮南市以“十四五”的輝煌成就為基,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記者 柏松)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