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路牌,不僅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能為村里產業發展賦能。”11月17日,界首市大黃鎮篩子李村村干部王亞南說,過去外人進村需要借助“葡萄架”“河邊”等地標進行指路,因此走了不少“彎路”。
“篩子李”的柳編技藝名揚四方,但作為界首竹編發源地,也曾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而今,新增的“篩李路”“青竹路”不僅是道路標識,更是點睛之筆,為傳統手藝的活態傳承注入了新的生機。
截至目前,界首市“鄉村著名行動”第一批道路地名標牌安裝工作正式畫上句號。此次“行動”不僅為鄉鎮、街道的275條“寂寂無名”的鄉村道路賦予了專屬“新名”,更以規范整齊的路標樣式,為鄉村公共服務提質按下了“加速鍵”。
在此次道路命名工作中,各村(社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深入挖掘地方歷史與特色。新產生的路名因此兼具傳統底蘊與時代氣息:既有“大沈路”“伏羲路”這樣承載鄉愁、扎根文化根脈的老地名,也有“繁榮路”“強村路”等寄托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名字。
“我們在標牌的材質和工藝上嚴格把關,確保耐用、醒目。在安裝上,則根據實地情況采用了水泥基座或螺栓固定,保證牢固。設計上更是注重實用,除了醒目的路名,還規范地標注了拼音和方向指示,讓每一塊標牌都清晰好認。”界首市民政局副局長馬小雯說。
小小的路牌,解決的是民生大問題。快遞員不用再靠“村口大槐樹”“老水井”找地址,村民收發快遞更快捷;鄉村旅游團隊跟著路牌就能找到特色農莊、旅游景點,為村里帶來更多客流;就連網格員開展政策宣傳、矛盾調解,也能憑著明確的路名精準定位,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此外,界首市還將這些新命名的道路信息同步錄入國家地名信息庫,并接入主流導航平臺,實現“線上能搜、線下能找”。
界首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將以“鄉村著名行動”為契機,完善鄉村地名管理體系,讓每一個路牌不僅是交通向導,更是連接民生服務與產業發展的“紐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坐標。(本報記者 李鵬 本報通訊員 王欣)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