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淮北11月20日消息(記者徐秋韻)在安徽淮北濉溪縣臨渙古鎮,每天清晨,怡心茶樓里的茶香隨水壺熱氣裊裊升騰。這里不僅是茶館,還是這座千年古鎮的“民間議事廳”,也是陳文章工作的地方。
61歲的“中國好人”陳文章,是土生土長的臨渙人,是當地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從1994年從事基層法律服務至今,他已在這條路上走了30多年。他善于運用法理、民俗文化化解糾紛。陳文章每年調解各類糾紛七十余起,調解成功率在98%以上,因其調解能力突出,老百姓稱他為“陳鐵嘴”。
臨渙飲茶習俗始于兩晉,盛于明清,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文章說,自古以來,我們這里就有到茶館喝茶、聽曲、評理的習俗,長期下來,這里就成了化解矛盾糾紛的好場所,群眾也愿意到“茶館”里說事。
新時代“楓橋經驗”強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陳文章調解團隊琢磨,為何不把調解室搬到茶館里?“很多矛盾一旦走上訴訟程序,不僅耗時耗力,更會傷了和氣,甚至結下世仇。不如雙方來到茶館,讓氤氳的茶香驅散當事人心中的戾氣,為理性溝通創造一個平和的開端。”陳文章說。
“我是又氣憤又委屈。”受益人馬秀麗告訴記者,2023年,她家孩子在學校里被其他打鬧的孩子撞到,導致右手骨骼損傷,其中一名肇事者的家長遲遲不愿露面。接到求助后,陳文章先后5次把矛盾雙方召集在一起,耐心傾聽,時而點頭鼓勵,時而追問細節,時而給出建議,讓雙方激動的情緒逐漸平復,最終心平氣和地達成協議。
在多年摸索與實踐中,陳文章等人將“喝茶”這件日常小事,提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杯茶調解工作法”。以茶為媒,以理為先,以和為貴,是一杯茶調解法的理念。陳文章認為,很多當事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宣泄情緒、傾訴委屈的出口。
臨渙鎮“兵哥調解團”成員孫作成說,陳老師從不生硬地搬弄法律條文,而是將情、理、法融入調解話語,結合傳統美德故事、鄉規民約、公序良俗,用最樸實的語言分析是非對錯,引導雙方換位思考。
對于“一杯茶調解法”,陳文章有自己的獨到理解——“我們要善用一杯茶暖人心,用一杯茶說人生,用一杯茶述糾紛,用一杯茶找支點,用一杯茶拆面子,用一杯茶置梯子,用一杯茶達協議。”陳文章說,調解主持人應陪同當事人喝茶聊家常,問生活,建立平等關系,給予當事人親切感、溫暖感,平靜當事人心態,穩定當事人的情緒。善于傾聽當事人對糾紛的陳述,以求達到共情。講事實、擺道理、明政策、尋法律,從中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還要學會置梯子,拉距離,擬方案,這一步注重換位思考,解決實質性問題,爭取形成書面協議,確保案件成功化解。
有人問:如果一方是老茶客,一方是新面孔,如何讓人相信你不會偏袒?陳文章說:“我們都是老朋友,老熟人,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們能選擇我調解,是對我的信任。”他頓了頓,鄭重地說:“只要用好五顆心——愛心、恒心、耐心、熱心、公心,就能把兩碗茶端平。”他還補充了一句,除此之外,還要有一顆能承受委屈的心,“在調解的過程中受當事人的氣在所難免,只要能幫助雙方化解矛盾,打開他們之間的心結,自己做的工作就有意義。”
“一杯茶調解工作法”的意義,遠不止于成功調解糾紛的數量,更是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成功創新。在陳文章的帶動下,當地培育了“聞風到”“德爺”“賢爺”“姊妹花”等眾多民間調解能手,將原本零散的調解力量整合為專業的調解團隊。截至目前,淮北濉溪縣已成功化解糾紛7400余件,成功率達99.8%以上,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單一處置”到“多元融合”的轉變。該方法也先后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安徽省基層治理典型案例,推動形成安徽“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這杯平常卻不可或缺的茶,還在繼續浸潤著臨渙的千家萬戶,調出人間的煙火氣,也調出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