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總量居阜陽市第1位、增速居全市第2位,13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居全市前列……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臨泉縣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經濟答卷。

亮眼數據的背后,離不開臨泉縣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以超常規的緊迫感與務實舉措,釋放出縣域經濟發展的巨大潛能。

臨泉縣風光。趙懷勇攝

深度融入長三角,關鍵在于構建產業發展的堅實脊梁。臨泉清醒地認識到,要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鍛造具有自身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筋骨。

為此,臨泉主動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帶隊赴長三角中心城市開展“雙招雙引”。在良好營商環境和豐富人力資源的吸引下,一大批優質企業紛紛落地臨泉。

整車線束是汽車零部件中的重要電子配件,密密麻麻的線束猶如汽車的“神經”與“血管”,直接關系著汽車的品質和安全。

一套線束含約1400根電線及相關電子元件,對技術工人需求較大。而作為人口大縣、人才大縣的臨泉,具有堅實的技術人才基礎。

走進臨泉縣立訊精密工業(安徽)有限公司,只見各條生產線高速運轉。每天,有近千套整車線束從這里組裝下線。

2023年,在蘇州發展多年的立訊精密,看中了臨泉的人力資源優勢,啟動在阜陽的戰略布局。

“在長三角地區發展至一定規模后,土地、廠房和人員等方面都逐漸面臨瓶頸。因此,我們陸續將許多工廠板塊轉向內地布局并扎根。”立訊精密工業(安徽)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張演寶說。

面對多地拋出的“橄欖枝”,立訊精密最終選擇了臨泉。

談及緣由,張演寶說:“除了臨泉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外,當地政府對招商引資的熱情和真誠,讓我們備受感動。”

從2023年6月簽約,9月在過渡廠房投產,到2023年底在新廠區“拎包入駐”,臨泉以全方位要素保障,助力企業落地跑出“臨泉速度”。

今年以來,臨泉已簽約蘇州文輝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杭州競達電子產業園、溫州吉徽智能電力裝備等10億元項目3個、億元以上項目23個,總投資68.1億元、同比增長80.9%。

面向未來,臨泉超前布局“十五五”時期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首批儲備項目23個、總投資76億元,謀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舉措18項。

如果說工業是深度融入長三角的動力引擎,那么農業則是臨泉得天獨厚的根基沃土。

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臨泉農業的發展視野豁然開朗,目標直指長三角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的“大廚房”。

眼下,正是生姜收獲的季節。連日來,安徽中姜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劉紅分外忙碌,為公司即將投產的生姜腌制項目奔走。這個年產2萬噸的生姜加工項目,產品主要供給長三角地區。

“除了生姜,我們還向長三角地區穩定供應大蒜、大蔥、紅薯、山藥、胡蘿卜等大宗農副產品,今年以來累計供應產品約5000萬元。”劉紅介紹,公司還建立了自己的冷鏈物流園,今年以來物流量在20萬噸左右,能讓長三角城市居民第一時間吃上臨泉的綠色食品。

優質肉類產品也源源不斷輸往長三角地區。位于臨泉縣楊橋食品產業園的天邦·拾分味道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生豬100多萬頭,其中70%銷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3.5萬噸生鮮豬肉穩定供應長三角地區。

“我們構建了生豬的育種、養殖、屠宰、加工全產業鏈條,所有產品都可全程追溯。”天邦·拾分味道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經理謝繼東說,產品品種也在不斷增加,除了生鮮豬肉外,還有鹵制品,不斷豐富著長三角地區居民的“菜籃子”。

為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產業,加大長三角地區綠色食品供給,臨泉縣深入實施綠色食品產業“雙百億”計劃,建設省市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4家。

今年1至7月,全縣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32.6億元,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75億元。

鏈接長三角、走向深加工,臨泉全縣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初步形成鏈主企業“領跑”、重點企業“快跑”、小微企業“跟跑”的發展格局。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從產業轉移的“承接者”再到綠色食品的“供應者”,臨泉正以創新賦能,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努力在皖北全面振興中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