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4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11月13日,“遇見豐臺·眾匯京彩”——“豐華正茂·創智未來”北京市豐臺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創新發布活動在國際人才港舉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從“一個統籌機制、四大平臺陣地、多元政策協同”三方面精準發力,旨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長期存在的“各自為戰”問題,通過機制性互聯、平臺化互融、政策性互通,實現“1+1+1>3”的協同效應。

發布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我們從機制建設、平臺支撐、政策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工作閉環,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協同推進,持續構建人才發展優勢,為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發布會上,豐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牟曉春表示。

“我們用真金白銀的支持、真心實意的服務,讓人才放心創新創業,讓企業安心發展壯大。”牟曉春表示,豐臺區將以“19條”為牽引,搭建“1+2+N”政府投資基金矩陣,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豐臺動能。依托北京科技人才優勢,豐臺區已與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轉化合作機制,聯合香港理工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共建一批創新平臺與聯合體,設立自然科學基金豐臺聯合基金,以“企業出題、高校答題、人才共育”模式,每年支持近百個校企聯合攻關項目,切實打破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壁壘。

在協同創新方面,豐臺區積極推進“北京—雄安人才科創走廊”先行示范區建設,以“一港一灣一平臺多支點”為支撐,推動人才、技術、項目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同時,我們積極探索央地協同,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所參與”的協同模式,鼓勵各領域積極導入優勢產業集群和重點創新平臺,打造標桿示范項目,塑造發展新動能。

未來,豐臺區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為核心,進一步聚焦破除領域壁壘、促進資源融合等問題,制定專項行動計劃,項目化、清單化推進,以釘釘子精神讓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同時注重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濃厚氛圍,讓創新發展的動能充分激發,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編輯:龐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