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 龐婷)從京城街巷到津冀庭院,一張覆蓋養老服務的協同網絡正持續織密——截至2025年9月底,1萬余名京籍老人入住河北省養老機構、200余人入住天津市養老機構,跨區域養老已成為越來越多北京老年人的“幸福新選”。11月18日,2025年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項目推介會在北京舉辦,三地聯合印發系列實施方案,以政策協同打破地域壁壘,讓“異地養老”從愿景變為觸手可及的生活。

主旨報告環節(央廣網發 北京市民政局供圖)
政策的落地為養老機構帶來發展契機,也實實在在惠及老年人生活。位于燕郊的方舟醫養中心作為河北省5級養老機構,距北京天安門僅30公里、首都機場20公里,憑借顯著的區位優勢與京津冀醫保互通政策,既有效承接非首都功能外溢,也緩解了北京本地養老床位緊張問題。該中心自2020年開展醫養結合服務以來,已服務1000余位老人,其中90%來自北京。
在價格方面,河北、天津的養老機構也保持較大優勢,是吸引京籍老人來此養老的因素之一。方舟醫養中心平均費用為4500元至5000元,僅為北京同類機構的1/3。同時,中心享受與北京養老機構同等的運營補貼,作為試點的西城區老人還可額外獲得每月600元的異地康養補貼,進一步減輕家庭養老負擔。

養老機構房間均進行了適老化設計(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為打破異地養老壁壘,北京市按照“政策跟著老人走”思路,向接收京籍老人的津冀機構撥付運營補貼;河北省則推出19條具體措施,積極吸引京津老人前來養老。在監管方面,三地推廣網簽合同以加強機構監管,津冀地區已有145家機構納入網簽系統,累計簽訂合同500余份,有效防范資金風險。同時,“云閃付App”上線北京養老服務補貼網上支付功能,方便異地居住的京籍老人使用失能護理補貼支付相關費用。
“在這里不僅生活充實、不再孤單,每天打八段錦、講健康課,身體也越來越好。”92歲的北京退休教師鞠浩荃,老伴去世后便在家人的陪伴下選擇了方舟醫養中心。院長知曉他是全國優秀教師、還曾在全國主講健康課后,特意邀請他發揮專長為老人們授課,如今兩堂健康課已收獲一眾“老學員”。
醫療服務是老年人選擇養老機構的重要考量。京津冀醫保“一卡通行”政策實施后,京籍老人在河北、天津就醫更加便捷。方舟醫養中心副總經理范東一介紹,中心依托自建全科醫院,形成“小病不離院、大病有綠通”的閉環健康管理模式。

護士正在為鞠浩荃檢查身體(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鞠浩荃患有濕疹,一吃海鮮或牛羊肉就會復發,他向中心提出忌口問題后,中心為他和有類似情況的老人都定制了專屬菜單,并隨時提供診療服務。護士也會每天查房更新健康檔案,一旦發現問題,會提出健康預警,安排進一步的治療和檢查,一旦有重病,中心有急救車,可以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醫院,必要時也能安排急救車轉診北京,實現醫療資源無縫銜接。

工作人員帶老人做手指操(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像鞠浩荃這樣選擇異地養老的京籍老人正逐漸增多。方舟醫養中心一期400張床位已全部住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約占六成;二期800張床位自今年5月開放以來,也已入住300余人,且以活力自理型老人為主,顯示出不同健康階段老人對跨區域養老的多樣化需求。

馬淑蘋展示她和其他老人排練拍攝的短劇視頻(央廣網記者 龐婷 攝)
除長期居住外,階段性療養也成為不少老人的新選擇。68歲的馬淑蘋因眼部黃斑病變需每月打針治療,術后無法做飯,調研了多家養老機構后,選擇了方舟醫養中心短期療養。“這里性價比高,照護專業,活動也豐富。”她說,“我平時喜歡跳舞、排短劇,療養一段時間就出去旅游,需要打針再回來,非常自由。”
自2023年起,京津冀已連續三年舉辦養老服務協同項目推介會,持續推動資源對接與社會資本參與。截至目前,北京與河北共簽訂合作協議60余個,項目投資額逾7億元,其中已落實資金6.6億元。在本次推介會上,通州區、薊州區與張家口市民政局進行了政策宣講,多家企業帶來智慧養老、康養社區等領域的新項目,并簽署多項合作協議,進一步拓展區域協同養老的實施路徑。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