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2月1日,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隊、昌都市教育局、昌都融媒體中心聯合福建日報社、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分兩批組織開展“青春奮進旅·同心向未來”昌都報“小記者”看八閩研學活動。活動旨在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持知中行、行中知,在“行見八閩”中深化實踐體悟,在“知行閩昌”中深化閩藏情誼,在追尋領袖足跡中促進知行合一,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1月17日,首批研學活動在福州啟動。來自雪域高原的31名師生開啟為期七天的閩地文化探源之旅。

福建博物院前合影留念

文脈尋根:雪域少年對話千年文明

“福建與昌都之間,橫亙著跨越山海的文明紐帶。”走進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廳,講解員的一席話,瞬間拉近了雪域少年與東南大地的心靈距離。這座珍藏21萬余件文物的文化殿堂,以實物為媒,系統呈現了福建從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的發展軌跡。

“閩越政權是福建歷史上首個政權,大家看看瓦當上的文字都認識嗎?”隨著講解指引,孩子們立刻圍攏討論,求知的目光聚焦于古老的文物之上。“昌都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而唐宋以后,福建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起點與樞紐。這兩條古道一陸一海,同為文明交流的重要紐帶。”講解員的話語,讓少年們清晰感知到家鄉與八閩大地的文明共鳴。

在陶與瓷展區,孩子們駐足觀賞、提筆記錄。“家鄉的容器多是木頭和鐵器,這些陶瓷器物新奇又精致。”小記者澤仁扎西的話語道出了初見的驚喜。

參觀福建博物院

坊巷溫情: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午后,師生們走進被譽為“半部近代史”的三坊七巷。青石板路鐫刻歲月痕跡,這座福州文化核心區靜靜訴說著千年閩都的人文積淀。在楊橋巷的冰心與林覺民故居,導游娓娓道來兩位名人“同宅而居”的淵源。

展柜中冰心先生的《祖父和燈火管制》手稿以細膩筆觸勾勒家庭溫情,而投影于白絹上的林覺民的《與妻書》,則以“為天下人謀永福”的赤子情懷深深震撼著孩子們。“之前不了解林覺民先生,今天被他深深打動。”澤巴拉措動情地說,“他不僅是同盟會骨干,更在《與妻書》中展現了為國舍家的壯烈與對妻子的深情。”

榕蔭下,小記者們暢談感悟:“曾在《小桔燈》中感受溫暖,今日親臨故地,才知這份溫暖源于對生活的摯愛。”“我們要將這份感動帶回昌都,用照片與文字傳遞給更多同學。”院落里的笑語與巷弄間的市聲交織,繪就一幅跨越千里的溫情畫卷。

參觀冰心、林覺民故居

英雄鑄魂:家國情懷植根心靈

行程首日的最后一站是林則徐紀念館。當講解員朗聲誦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楹聯時,喧鬧的展廳頓時肅靜,小記者們的目光齊聚林公銅像堅毅的面容。

從虎門銷煙的雷霆壯舉,到開眼看世界的遠見卓識,林則徐的英雄事跡讓來自昌都的澤仁扎西深受震撼。他舉著相機認真拍攝下楹聯,將這份家國情懷定格在鏡頭中。“課本上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英雄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澤仁扎西的話語,道出了少年們對英雄的崇敬。“這些知識以前在書本上也學過,今天通過參觀和講解員解說,才真正讀懂文字背后的重量。”小記者西繞央宗感慨道。

參觀林則徐紀念館

山海同心: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暮色漸垂,首日研學在熱烈討論中落幕。寫滿感悟的采訪本、存錄文明的相機、與家人通話時頻頻提及的“福建博物院”“冰心”“林則徐”,無不印證著這場文化浸潤的豐碩收獲。

“孩子們今日不僅是‘看見’八閩,更是‘讀懂’八閩。”帶隊老師強巴多吉欣慰表示,“孩子們昔日從援藏老師口中聽聞的福建,書本上學習的知識,在此行中變得生動立體。從福建博物院的文明根脈,到坊巷的人文溫度,再到英雄的家國情懷,這既是文化交融,更是精神接力。”

在福州愛心樹下打卡留念

據悉,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昌都小記者團將繼續深入泉州、廈門等地,完成八閩文化溯源之旅。這份萌發于坊巷深處、展柜之前的文明共鳴,必將化作連接閩藏兩地的精神紐帶,讓青春之光在交流互鑒中愈加璀璨。(記者 翁莉 文/圖)

編輯:張子劍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