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連州市瑤安瑤族鄉立足民族地區生態與文化優勢,緊抓“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建設機遇,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系統推進洛神谷景區規劃、建設與運營,帶動鄉村面貌整體提升與產業融合發展。目前,洛神谷已成功創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瑤安鄉也獲評廣東省“森林城鎮”。預計項目成熟后,年接待游客量可達20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近千個,年綜合收入約8000萬元,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探索了可行路徑。

加強用地保障,服務項目落地

瑤安鄉針對土地資源零散、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通過完善規劃體系、開展資源調查、推進土地整治,保障洛神谷項目用地需求。一是科學編制空間規劃,幇侧l統籌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與旅游專項規劃,實現“多規合一”。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產業發展區域,優化用地空間布局。規劃形成“一帶一心四區”的功能分區,包括河濱水休閑帶、核心旅游區、山地森林景觀區、古驛尋蹤徒步區、歷史文化景觀區和田園風光景觀區,明確了“民族風情+溫泉度假+農耕體驗”的多元業態發展方向,為項目實施提供規劃指引。

二是開展資源精準調查。組織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住建等部門,采用“無人機航測+實地勘測”方式,對全鄉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進行全面調查。通過實地走訪、數據比對,建立“一村一圖一表”資源臺賬。調查共識別整治潛力地塊26宗、總面積2235.8畝,按用地性質分為建設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鄉村風貌提升和產業導入四類,為后續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三是推進土地整治實施。圍繞洛神谷項目用地需求,對原瑤安中學、瑤安綜合廠、供銷社、屠宰場等低效集體建設用地實施統一收儲與整體規劃,并通過“宅基地置換”方式妥善集中安置75戶遷居村民,同時整合鎮區周邊閑置土地,累計盤活建設用地95畝,專項用于民族特色商業街、高端溫泉酒店、精品酒店、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項目承載能力。截至目前,已建成瑤族特色商業街1條,高端溫泉酒店、精品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各1座,并配套建成一批旅游服務設施。

瑤安瑤族鄉風情商業街整治前

瑤安瑤族鄉風情商業街整治后

創新推進機制,促進持續發展

面對文旅項目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瑤安鄉著力創新市場化推進機制,完善合作模式,提升運營水平,構建長效發展格局。一是構建政企協同模式。探索實施“EPC+O”(設計、采購、施工及運營一體化)模式,由連州市國資企業與專業文旅企業鈞明集團合作,雙方按7:3比例共同投入6.34億元,推進洛神谷旅游項目建設。項目資金由連州市政府統籌整合專項債、典型鎮培育資金、示范帶建設資金及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補助等政策性渠道予以支持,鈞明集團則按比例投入相應部分,幇侧l政府與國資企業負責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公共旅游服務設施及歷史文化設施修復等基礎工程;項目主體建成后,以20年長期租賃形式整體移交企業運營。運營方負責室內裝修、場景營造、設施設備購置等提升工程及后期運營管理,實現專業分工與優勢互補。

二是強化專業運營管理。項目初期即引入鈞明集團作為運營總承包方,全程參與規劃設計、建設對接與后期運營。運營團隊將瑤族建筑風格、非遺體驗等文化元素融入整體設計,對商業街23間商鋪實行統一業態規劃與招商,負責酒店市場營銷與服務管理,策劃開展皮劃艇、“洛神花船”等水上活動及文化體驗項目。同時,按照4A級景區標準實施統一管理,聯合政府、村集體建立覆蓋景區內外的管理機制,年均節約公共服務支出約50萬元,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三是優化收益分配結構。運營方通過酒店經營、商業街區租金與管理、特色項目票務及景區IP運營等市場化方式獲取回報。項目運營期內,景區已接待游客近15萬人次,整村綜合增收超60萬元。政府方面獲得持續稅收,并將部分收入用于當地民生與基礎設施提升,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國有企業作為項目物業主要持有方,獲得長期穩定的物業租金,并享有部分經營收益分紅,實現資產保值增值與可持續回報。當地村民通過就近就業、資產租賃、參與經營等途徑實現增收,目前已帶動30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多元收益模式有效激發各方積極性,保障了項目的長期可持續運營,形成多方共贏格局。

拓展整治成效,推動多元發展

瑤安鄉將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文化傳承、產業升級有機結合,全面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深入實施“1+2+3+6”綠美建設行動,在鎮區周邊及沿線道路種植觀賞林木1.7萬棵,建成綠美長廊1條、示范公園2個、景觀路3條和綠美鄉村6個,森林覆蓋率達93.08%,負氧離子含量超1800個/cm3,為景區提供優質生態本底。同步推進水域空間治理,對長合水、帶田水、保安河等實施生態護岸建設與清漂工程,清理河道16公里,打造河堤景觀節點,構建水清岸綠的濱水空間,為皮劃艇、“洛神花船”等親水項目提供優質載體,助力打造大灣區高端森林康養目的地。

二是深化文化資源植入。在鄉村風貌提升中創新實施“赤膊房變民族畫布”行動,通過統一門窗樣式、增筑瑤族特色瓦頂與吊腳結構、嵌入長鼓舞圖騰等手法,形成長達21公里的“黛瓦黃墻牛角檐”瑤鄉建筑風貌帶。利用整治后的閑置宅基地建設非遺活態傳承基地,升級瑤舞舞臺、竹竿舞表演場等設施,將瑤族高臺小長鼓舞等省級非遺深度融入景區體驗。定期開展的文藝匯演、篝火晚會及重建的全榫卯結構瑤族風雨橋,共同構成洛神谷獨具魅力的文化IP體系,顯著提升景區文化辨識度與旅游吸引力。

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景區客源與品牌優勢,瑤安鄉將整治后的810.3畝連片農田打造為景區周邊田園風光帶,拓展農耕文化體驗空間,有效延伸了游客的活動范圍;清源等七村聯合成立公司,圍繞游客需求流轉土地發展種植采摘,并盤活閑置廠房建設電商直播間與加工廠,推動農產品轉化為特色旅游商品。該公司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村集體增收超60萬元,帶動280戶農民增收20萬元,形成“景區帶動、產業互動、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來源: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編輯:張順鵬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