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中山11月17日消息(記者羅世偉)11月17日,在中山市翠亨新區地下8米的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安裝直徑1米的污水管道。這條全長8.7公里的鋼鐵巨龍將于年底竣工,成為這座新區的又一條“城市生命線”。隨著電力、燃氣和給水等市政管線陸續“分區入住”,地下綜合管廊這個“好房子”在科技賦能下運轉得更為高效,不僅提升了管線養護水平和城市韌性,也讓大灣區“未來城市”的基礎底座更加穩固。

大灣區地下管廊織密城市韌性網(央廣網發 中交二航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公司供圖

深中通道是中山與深圳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經濟帶,其電力供應由翠亨新區未來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提供保障。作為全新規劃的未來新區,該管廊系統由中交二航局建設運營。根據不同功能與養護需求,地下空間被精心劃分為污水艙、燃氣艙、高壓電力艙和綜合艙四個獨立艙室,為各類管線提供專屬的“居住空間”。其中,寬3.45米、高3.75米的綜合艙安裝了弱電、通信、供水等多類管線;而高壓電力等艙室的“單間”則實現了同類管線的集中監管與統一養護,既延長使用周期,也避免多種管線混合敷設帶來的風險交叉和外溢隱患。

環境控制與系統治理,是地下綜合管廊安全運行的核心。中山市未來大道地下管廊也成為大灣區首個建成運營的四艙地下綜合管廊系統。為實現城市動脈的科學管控與智能養護,該系統配置了排水、通風等七大系統,并在管廊的頂部與墻壁布設了3764個煙感、359個溫濕度檢測、359個成像監測等設備,實現全天候動態監測。

為了打破“智能守護者”之間的數據孤島,管廊團隊運用大數據、AI等技術開發智能管控平臺,并接入天氣監測系統,推出“回南天”除濕模塊,實現突發情況的高效預警、精準定位、分析制單和事件聯動處置。當市政管線擁有了“智慧脈絡”,一旦出現異常,管廊系統即可快速啟動應急機制,把風險攔截在萌芽之中,讓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

“地上一個城,地下一個城”,城市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地下綜合管廊在支撐用地布局、促進交通與城市空間協調發展中作用關鍵,是未來城市邁向現代化、科技化、集約化的重要標志。按照“應入盡入”的原則,中山翠亨新區規劃建設4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目前已建成超29公里,形成“一環多線”的智能治理體系,成為提升城市韌性、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

中交二航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公司副總經理曾偉表示:“地上市政路網實現無人機巡視,地下綜合管廊管線入廊率持續提升,我們也會在此基礎上始終守好城市智慧大腦運行的職責。”隨著深中通道經濟走廊和綜合管廊“城市動脈”的不斷完善,預計將吸引更多高端產業和人才加速聚集,進一步推動深中一體化發展,為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躍升注入新動力。

編輯:徐鋇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