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1月21日消息(記者張順鵬)1522米深海之下,“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精準鎖定冷泉噴口,太陽能轉化的電能引燃可燃冰氣泡,一簇鑲嵌金邊的火苗在深藍海底躍動——這是全球首次深海采火的震撼場景,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源火”,帶著中國深海科技的突破與粵港澳協同創新的基因,從廣州南沙正式啟航。一個多月后,總部扎根南沙的小馬智行登陸港交所,以77億港元集資額創下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行業最大IPO,成為2025年AI領域港股募資冠軍。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歷史起點,南沙深海采火與自動駕駛的突破,勾勒出這片科創熱土以科技創新錨定國家戰略、鏈接粵港澳三地的生動軌跡。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承載著《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的科技協同使命。以制度破壁激活創新要素,以全鏈布局釋放產業動能,南沙在三年間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37.8%,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5.9%,19個粵港澳聯合科技攻關項目落地見效,在深海探測、智能駕駛、新材料等領域持續突破,力爭打造成為灣區科技力量的核心增長極。

廣州南沙航拍圖(央廣網發 劉偉 攝)

制度破壁:讓創新要素跨域“自由流動”

粵港澳三地創新稟賦各異,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澳門的特色學科資源、廣東的產業配套能力,在優勢互補、協同創新之下,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速崛起。作為“灣區之心”,南沙則以規則銜接為突破口,搭建起跨越三地的創新協同橋梁。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內,廣州智科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文澤在一臺增減材一體化3D打印設備旁介紹道:“這臺設備能邊堆料邊精修,既省時又省料,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在香港完成,產業化落地全靠南沙的生態支撐!

這種“港澳研發+南沙轉化”的協同模式并非個例。2024年9月基地啟用以來,已成為港澳科技成果落地的“加速器”。截至目前,港科大及港科大(廣州)已在南沙孵化企業超110家,而南沙全區19家港澳青創基地在孵化項目2336個,集聚港澳企業超3100家,“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跨域協同鏈條愈發堅實。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央廣網發 王敏杰 攝)

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深度融合,今年1月,《廣州市南沙區強化聯合港澳科技創新實施辦法》正式印發。記者梳理發現,該政策以“協同創新、互促共贏”為核心,從共建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引育港澳成果、建設港澳特色載體等創新鏈條各環節著手,提出8條具體舉措,進一步推動與港澳科技聯合創新。

“破解協同創新難題,核心是打破制度壁壘。”南沙區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南沙已連續兩年在區重點領域科技計劃項目設置“聯合港澳科技攻關”專題,同時,聯合省科技廳、省基金委設立廣東首支省區聯動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并創新設立港澳專題項目。

此外,還聯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廣州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并向港澳開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為澳門高校在內的30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用戶團隊提供超過2.9億核時的超算服務,并落地“澳科大—大灣區”科研數據跨境專網。

“我們要讓創新要素在南沙實現‘無障礙流動、高效率配置’,讓三地協同創新從‘各自為戰’變為‘攥指成拳’!蹦仙硡^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說。

廣州南沙軟件與互聯網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的機器人展品(央廣網發 羅仲賢 攝)

產研融合:讓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結果”

隨著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地生根、南沙科學城加速崛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一批高能級科研平臺相繼集聚,南沙正成為粵港澳創新資源的“強磁場”。不僅高校與科研機構在此攜手攻關,更吸引著大批港澳青年前來逐夢,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這里萌芽生長,更讓實驗室里的“理論突破”轉化為產業鏈上的“現實產能”。

“我們聚焦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研發,憑借南沙良好的創新氛圍與扎實的產業基礎,僅用9個月就實現從技術原型到產品落地的突破,不僅斬獲多項創新獎勵,更達成百萬元營收的亮眼成績!毕愀矍嗄、流昇科技創始人林澤騰的團隊,正是這片創新沃土上的成長樣本。

全鏈條創新生態的構建,讓南沙的產業競爭力持續躍升。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例,目前,南沙已形成覆蓋“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整車集成、下游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未來,南沙將以政策為牽引、場景為驅動,加速構建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創新生態,吸引集聚國內外自動駕駛企業落地應用場景并扎根發展,同時持續鞏固自動駕駛出租車、卡車等示范場景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示范互認,沖刺千億級產業集群!蹦仙硡^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南沙正布局智能無人系統產業(央廣網發 劉偉 攝)

在南沙,產業發展既能“入地”,更能“上天”。記者了解到,在低空經濟領域,南沙產業生態完備,已形成“科研+制造+應用”全鏈條產業生態,集聚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低空經濟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高端平臺,匯聚整機與核心零部件企業,正加快構建集試驗、培訓、文旅于一體的低空經濟啟航灣。

“南沙的優勢在于‘產學研用’無縫銜接,實驗室的技術能快速找到應用場景,企業的需求能及時反饋給科研團隊!蹦仙硡^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良性互動讓創新活力不斷迸發,推動南沙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從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之火,到港股上市的智能駕駛企業;從制度創新打破要素流動壁壘,到全鏈布局激活產業創新效能,南沙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粵港澳合作”的深層密碼。面向“十五五”,南沙將持續深化規則銜接、完善創新生態,讓香港的科研優勢、澳門的學科特色與內地的產業基礎深度融合,在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中,以灣區協同的獨特實踐,圍繞科技創新深化“智聯通”,更好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更好服務支撐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