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農穩社稷。11月19日上午,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舉辦糧食烘干能力提升培訓會暨交流展示活動,全縣糧食收儲點負責人、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及種糧大戶100余人參訓,以“理論授課+實地實操”破解“靠天曬糧”難題,為區域糧食安全筑牢科技屏障。

活動現場 (大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農業大縣,大名縣近年糧食生產成效顯著,小麥、玉米總產穩定在70萬噸以上,2025年糧食產量全市第一,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4000家。糧食生產是鄉村振興“壓艙石”,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黃淮海雨帶北移致秋汛降水增多,今年入秋后降雨量較常年偏多2至4倍,部分玉米發芽、霉變,傳統晾曬模式成為糧食安全的“隱性風險點”,推廣現代化烘干技術成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踐行“減損就是增收”的必然選擇。

“烘干技術不是選擇題,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答題,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招’。”大名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仝章平說,國家正加大烘干能力建設政策資金支持,縣委、縣政府已將現代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納入重點,計劃構建“收割運輸—烘干—倉儲”一體化體系,同時要求學員爭當技術“排頭兵”,帶動小農戶提升減損效能。

培訓中,技術人員講解了糧食烘干技術的原理和應用。 “科學烘干能將損耗率大大降低,還能讓每斤糧多賣錢。”北鎧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經理唐昭亮說。

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講解(大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隨后,在沙圪塔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現場,學員們觀摩了日處理200噸潮糧的智能烘干系統。技術人員不僅演示了玉米從脫粒到烘干的智能化流程,還通過案例說明了糧食烘干機在避免設備故障、火災等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該中心投入近90萬元,配備烘干、脫粒、精選等全鏈條設備,2025年累計烘干糧食1.1萬噸。

“以前陰雨天看著濕糧發霉急得睡不著,現在有了這套設備,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中心負責人說,農業現代化不僅提升了抗風險能力,更重塑了農民的生產體驗。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正深度融合,為大名縣農業注入新動能。

下一步,大名縣將深化政策扶持,把烘干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重點,聯動金融機構推進專項信貸;以沙圪塔鎮中心為樣板,推廣“烘干+倉儲+銷售”模式,組建技術團隊常態化指導。“端牢中國飯碗離不開科技賦能。”縣農業農村局一級主任科員李俊勇說,大名縣將以此次培訓為起點,加快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讓“豐收糧”變“放心糧”“增收糧”。

大名縣政府辦三級主任科員趙士家說,隨著技術普及與應用深化,大名縣將有效破解產后減損難題,守護國家“糧袋子”,鼓足農民“錢袋子”,在農業現代化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來源:大名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安適存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