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省“十四五”以來的自然資源“家底”公布

自然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

11月17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十一場新聞發布會。從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河北省加快推進綠色轉型,自然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全省共有25個縣(市、區)被自然資源部認定為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區),數量全國最多。

作為自然資源“大管家”和美麗河北“守護者”,省自然資源廳曬出了“十四五”期間的自然資源“家底”。“我們建立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對土地、礦產、海洋、水、森林、草原、濕地7類自然資源,實施了統一的調查監測、資產清查和確權登記,動態掌握了各類資源狀況。”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詹曉陽介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省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耕地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截至2024年底,全省耕地面積達到9269萬畝,比“十三五”期末凈增加252萬畝,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保護任務。

詹曉陽表示,需要說明的是,我省新增耕地中約80%是立地條件好、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僅實現了總量的穩定增長,更促進了質量的提升和布局的優化,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端穩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河北力量。

強化生態修復治理,生態底色更加亮麗。五年來,我省聚焦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以“三北”工程為重點,我省累計完成營造林3195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347萬畝。全省草地面積2745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3%左右,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14.11萬畝,修復岸線44公里、濱海濕地8.36萬畝!笆奈濉逼谀,全省自然岸線保有率將保持在23.2%以上。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打造了一張張亮麗的生態名片。”詹曉陽舉例說,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千年秀林”,高質量建成2.68萬畝郊野公園,白洋淀野生鳥類達到296種,較新區設立之初增加90種。唐山市曹妃甸區修復形成全國面積最大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

礦產是工業的糧食。我省超額完成“十四五”找礦目標,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4處,7種戰略性礦產實現資源增儲;新增銣礦337萬噸,達到特大型規模。加快推動礦業綠色轉型升級,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6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四。

“十四五”以來,為推動自然資源管理提質增效,我省統籌當前與長遠,強化節約集約,持續推動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強化法治保障是重要舉措。我省加快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先后頒布實施《土地管理條例》《測繪地理信息條例》《塞罕壩森林草原防火條例》以及《關于加強礦產資源科學管理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20余項規范性文件。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土地制度、礦產資源管理等多項改革,圓滿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取水權不動產登記等10余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一項項政策落實落細,帶來顯著的成效。我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18.06%。在全國率先推行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全面完成歷史遺留圍填海備案處置,可利用海洋資源面積達194平方公里。

“十四五”以來,我省在自然災害防治、測繪地理信息等方面,也取得可圈可點的工作成效。

在防災減災方面,我省建立了省市縣三級一體化地質災害風險預警體系,在19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布設了自動化監測設備。進一步完善了海洋觀測網體系,觀測站點平均分布距離加密至10公里,較“十三五”期末縮短83.3%。特別是,依托12顆衛星、5600余個防火視頻監控,結合地面巡護,實現森林草原火情“空天地”一體化、全天候監測。

在測繪地理信息方面,我省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達到107座,實現了信號全省全覆蓋。同時,完成0.2米分辨率地形級實景三維數據建設,初步建成實景三維河北,搭建起統一的地理空間數據基底。(記者 苑立立)

編輯:安適存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