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遷西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在做優板栗、栗蘑等特色產業基礎上,將甘薯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新抓手。通過“黨建引領聚合力、科技賦能提品質、全鏈布局增效益”三維發力,成功推動甘薯從傳統糧食作物向高效經濟作物轉型,實現農業特色產業多元化發展。
黨建引領 注入“紅色動能”聚合力
遷西堅持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甘薯產業筑牢發展根基。當地創新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整合黨組織統籌力、合作社市場力與農戶土地資源,培育骨干合作社。通過保護價收購、土地入股分紅等機制,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
近年來,遷西以“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田”為載體,由黨員帶頭引品種、試技術、做加工,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雁”。此外,組建專業服務隊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在種植規劃、田間管理等關鍵節點“點對點”指導,精準破解施肥配比、節水灌溉等技術難題。
基層黨組織化身“橋梁紐帶”,全程跟蹤保護價政策落地。從種植指導到采收保障,再到銷售渠道對接,構建起全周期服務體系,讓農戶種得放心、賣得安心。

農戶正在收獲甘薯 (楊美娜 攝)
科技賦能 精耕細作提品質
立足生態優勢,遷西以科技創新破解產業瓶頸,全鏈條提升甘薯品質與效益。在品種改良上精準發力,針對傳統品種“口感差、產量低、抗病弱”的痛點,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北京農學院深度合作,建立“品種篩選—小面積試種—規模化推廣”培育體系,成功引進“煙薯25”“禾薯6號”等優質品種。
隨著種植技術不斷創新,“林薯間作”立體模式成效顯著。在板栗樹行間套種甘薯,當地實現“樹上生金、樹下流銀”的雙重收益。目前,全縣該模式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額外收獲甘薯200萬斤,帶動栗農人均增收1000余元。推廣“紅薯+花生+小麥+玉米”輪茬種植,病蟲害發生率降低20%以上,實現土地“用養結合”。
現代化技術加持,也讓產量飆升。核心種植基地推廣地膜覆蓋滴灌、精準施肥等技術,水資源利用率提升60%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20%。羅家屯鎮種植基地的“煙薯25”,畝產高達8000斤。
儲藏加工技術同步升級。研發儲藏新技術,建設標準化儲藏地窖,攻克長期儲藏難題,實現從“季節性生產”到“全年性供應”的轉變,為精深加工提供穩定原料保障。
全鏈布局 延鏈增值擴效益
秉持“全鏈條謀劃、全要素保障、全產業發展”理念,遷西推動甘薯產業種植、加工、銷售協同升級。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整合資源,全縣已成立26家紅薯專業合作社,集中承包土地6000余畝。“土地流轉租金+務工工資+年底分紅”的三重收益模式,每年帶動3000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延伸加工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產品從初級鮮食向精深加工轉型,開發出紅薯粉條、淀粉、即食薯干等系列產品。培育獲取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形成多品類、多層次的產品體系。
打造品牌開拓市場,“遷西紅薯”香飄四方。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傳統現代并舉”的營銷網絡,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在京津、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銷售網點。同時,借助電商平臺、抖音直播等新媒體帶貨,持續提升品牌知名度與市場美譽度,讓遷西甘薯及其制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來源:遷西縣委宣傳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