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興產業 新荊彩|江陵“六統一”+“數智化”重塑江漢大米產業鏈

十一月深秋,江漢平原的田野在晨光中鋪展,收割后的稻茬整齊排列,空氣里還飄著稻米的清香。這片孕育著千年稻作文明的土地,正經歷著一場產業變革——江陵縣通過“六統一”模式和數智化技術,重新定義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

“六統一”重塑種植標準

站在田埂上望去,連片稻田整齊劃一。這種高度統一的背后,是荊州天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的“六統一”模式:統一訂單生產、標準種植、價格收購、優質儲存、高質加工、品牌營銷。

2025年,天時農業精選4個核心品種,主導種植面積達13萬畝,占其28萬畝訂單總面積的46%。種植環節實施“五統一”管理,從播種育苗到機械作業,每個環節都有嚴格標準。

全縣17家育秧工廠組成協會,在政府機插秧補貼支持下,農戶每畝育秧成本從200元降至170元。機械化率提升讓種植效率顯著提高。

訂單保障讓種植戶安心。天時農業與江陵縣24個村簽約,收購實行“優糧優價”,其中,華夏香絲核心品種保底價1.6元/斤,較市場價高出15%-20%,帶動農戶畝均增收150元以上。

“2+1”保險模式(農戶政策性保險+政府商業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將畝保額提至1600元。2023年大風災害時,企業按約支付補貼845萬元,切實保障了農戶利益。

智能車間里的“靜默革命”

走進湖北楚宏糧油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智化加工車間,金黃的稻谷在密閉管道中流動,卻幾乎不見工人身影。

去石、礱谷、篩分等35道工序在全自動化系統中完成,只有偶爾巡視的技術人員和空氣中彌漫的米香提醒著這里正在生產。

“這是全省第三家5G智能大米加工企業,年產能20萬噸。”公司總經理助理馮姚介紹,5G+物聯網云控系統實現毫秒級實時數據檢測,云端動態調參。先進色選機剔除率達99.9%,成品率提升3%,人工成本節約60%-70%。

3600萬元技改投入讓楚宏糧油加工能力從8萬噸躍升至20萬噸。其推出的400克真空小包裝“江漢大米”售價達8元,成功打開高端市場。

全鏈條品質守護

好大米需要全程呵護。江陵推進智能倉儲建設,新建及改造的準低溫倉房配備制冷空調與信息化平臺,夏季糧溫控制在20℃以下。氮氣氣調儲糧技術的引入,進一步降低了產后損失。

品牌建設同步推進。天時農業構建“江漢大米+千里江陵”雙品牌矩陣,產品入駐京東等平臺,并通過“一碼溯源”體系讓消費者掃碼可查產地信息,筑牢品質信任。

如今,“江漢大米”核心訂單生產面積達13萬畝,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以上,帶動優質糧食面積50萬畝以上。從標準化種植到智能化加工,從科學儲糧到品牌營銷,江陵正在用全產業鏈思維重塑稻米產業,讓江漢稻香飄得更遠。(記者 喻昭陽 見習記者 董晨旭 通訊員 鄭楠楠、朱貝依、董凌云)

編輯:趙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