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1月20日消息(記者鄧子依 左洋)2025中非創新合作與發展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鋒接受央廣網專訪,分享了中非農業科技合作的精彩實踐。
過去十多年間,依托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與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王青鋒帶領團隊攜手肯尼亞、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團隊累計引入雜交水稻、葡萄、獼猴桃、小米、玉米等60余種中國優質高產農作物品種,在當地開展示范種植。
“作物種植離不開適宜的水、土壤和氣候條件,初期我們也遭遇過失敗!蓖跚噤h坦言,葡萄引種的十多個品種中,就有部分因不適應非洲氣候未能成功。經過多年摸索,團隊摸清了非洲本土農業生產條件與作物生長特點,如今,已有數個葡萄品種已在當地開花結果,并實現規;a。此外,針對當地畜牧業需求引進的菌草,因蛋白含量高,有效提升了奶牛產奶量,縮短了肉牛成熟期,廣受當地農民認可。
“非洲有糧食安全的現實需求,也有生產基礎,關鍵在優質品種和適配技術。”王青鋒表示,中非科學家攜手,將為非洲糧食安全筑牢支撐。他認為,中非合作是雙方共同需求,唯有秉持共同發展理念,才能實現全球共贏。
編輯:趙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