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500強接連布局新項目武漢成全球巨頭青睞的投資熱土

10月18日,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集團武漢新工廠在武漢經開區正式投產。這是該集團兩年內在武漢布局的第三大項目。圖為采埃孚武漢新工廠全貌。通訊員李巋攝
11月17日,全球知名汽車電子企業偉世通與武漢經開區簽訂協議,將其在中國的第二個技術中心落戶武漢經開區。簽約后,偉世通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韋巍直言:“我們選址時,就直接鎖定了武漢。”
上個月,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在武漢正式投產,阿里巴巴華中總部武漢阿里中心也正式開園。與此同時,采埃孚集團、普旭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接連在武漢布局新項目。
一波接一波的投資熱潮持續涌向武漢,眾多國內外巨頭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于此。武漢正成為當下備受青睞的投資高地。
■從產線到總部
人工智能企業紛紛建研發中心
11月19日,走進小米武漢智能家電工廠,電子車間內靜謐高效,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每一臺設備都通過“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臺”擁有了獨立思考的“大腦”。
“整座工廠產品一次性合格率穩定超過99%,平均每6.5秒下線一臺高端空調。”小米大家電事業部總經理單聯瑜說。
隨著這座智能工廠正式投產,小米在武漢形成了“全球總部+實驗中心+智能工廠”的戰略布局。未來,小米還計劃在武漢建設萬人研發中心和大家電全球總部,進一步完善其產業生態。
上個月開園的武漢阿里中心,則將目光投向跨境電商、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在這里,不僅有阿里巴巴集團的華中總部,還匯聚了淘天、云智能、菜鳥、釘釘等阿里巴巴旗下多個業務中心,形成聚合辦公的生態合力。
“武漢阿里中心不僅是阿里巴巴在華中地區的重要支點,也成為武漢濱江數創走廊的橋頭堡和新地標。”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菲說,該中心目前已吸引40多家頭部企業入駐。在其推出的“Y/OURSPACE”共享辦公空間,已吸引來自跨境電商、人工智能等領域的32家小微企業、60多位創業者入駐。
與此同時,華為鴻蒙生態中心、科大訊飛華中總部基地、字節跳動武漢研發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在武漢都設有區域總部或研發基地,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在武漢快速增長。
“武漢開放包容、高校云集、活力涌動、場景眾多。我相信,隨著無代碼開發時代的到來,武漢將成為‘開發者之城’。”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
■從“跟投”到“深投”
世界500強5年間3次加投武漢
近日,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集團的新工廠在武漢“車谷”啟動生產。采埃孚集團董事彼得·霍得曼直言:“亞太區,尤其是中國武漢,不僅是我們的重要戰略市場,更是全球汽車技術創新的核心引擎。”
這已是采埃孚5年內第三次追投武漢。2011年,采埃孚落戶武漢經開區。2021年,項目投資升級了原工廠;2023年,這家德國巨頭又耗巨資,在武漢投建其亞太區最大的安全氣囊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2024年8月,采埃孚汽車系統武漢新工廠項目簽約。
從“跟投”到“深投”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在蔡甸區中德國際產業園的德國普旭集團武漢工廠,生產線上機械臂靈活舞動,每一臺下線的真空泵產品都被迅速送至測試平臺。這座現代工廠是普旭集團在德國以外的最大單筆投資,武漢基地一期不久前正式建成投產,涵蓋生產基地、銷售及研發中心。
12年前,全球最大的渦輪增壓器制造商蓋瑞特集團,在東湖高新區落下首個工廠。今年6月,蓋瑞特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狄勝在武漢宣布,將在光谷設立其在中國的第二家全球創新中心。“這不僅是一個研發項目的落地,更標志著我們與武漢合作的深化。”
國內醫療器械領軍企業聯影集團在落戶光谷12年后,今年8月再次大手筆追投,在光谷建設全球創新高端醫療裝備智造基地,向手術機器人、醫療智能體等產業鏈更高端邁進。
“這些科技巨頭的到來,正吸引全球頂尖的資金、技術和高端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武漢加速聚集。”武漢市政府招商大使聶清平表示,這種“鲇魚效應”將極大激發武漢經濟活力,豐富應用場景和創新生態,與武漢現有的產業基礎產生強大的“化學反應”,共同孕育新業態、新模式。
■從“招得來”到“發展好”
場景與服務驅動企業成長
“這股投資熱潮,是武漢綜合優勢的必然結果。”聶清平認為,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雄厚且可持續的人才優勢,政策優勢和服務意識有目共睹,構建了親商、安商、富商的優良營商環境。
“武漢這邊很好招人,宜居宜業!”在武漢金山軟件園開園儀式上,金山集團CEO鄒濤感慨地說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
作為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武漢擁有92所高等院校、13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每年新增留漢大學生超過30萬人。武漢的人才優勢已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共識。
最新數據顯示,武漢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八。在人工智能領域,武漢的高產出、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排名全球第六。
除了人才稟賦,“武漢速度”也成為項目建設的亮眼標簽。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從正式進場到投產,建設周期僅約1年。采埃孚新工廠從簽約到入駐用時不足1年,其中設備安裝調試僅耗時3個月。
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總裁聞佳說,在武昌區“零號員工”的幫助下,項目提前1年交付。“這讓我們體會到了項目建設的‘武漢速度’和營商環境的‘武漢溫度’。”
完善的產業生態,讓企業來了就能“嵌入”產業鏈,快速實現價值。目前,武漢已擁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四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創新的沃土需要資本的活水。今年9月,武漢產業發展基金發布“星火種苗創投培育計劃”,設立10億元專項基金,計劃培育1000個科創項目。“我們將重點關注種子期項目,單個投資不超過100萬元,以真金白銀支持未來產業萌芽。”武漢基金相關負責人介紹。
武漢怎樣讓企業不僅“招得來”,更“留得住、發展好”?聶清平認為,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場景驅動”,主動開放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讓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服務在武漢有“用武之地”;二是“服務驅動”,陪伴企業共同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尤其是在企業的“第二曲線”發展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企業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長江日報記者馮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