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年頭到年尾,一場場盛會密集召開 武漢:吸引全球要素奔涌而來

今年,世界的聚光燈,打在了武漢。國際大會、高端展會、頂級賽事,一場接一場。全球的商品、技術、人才和資金,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此高效交匯、加速循環。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長,會展業直接收入突破8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消費超過300億元。“數字背后,是武漢這座城市的能級躍升。”

武漢,正以奔涌之姿,成為鏈接世界的“流量入口”。一個要素奔涌的開放樞紐正在長江之畔加速形成。

11月18日,距離2025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開幕僅剩兩天,空氣中彌漫著期待與緊張。卓爾大集負責人徐列飛穿梭于武漢漢口北的龐大展館和市場內,反復核對今年商超采購大會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他身后,是總面積達19萬平方米的巨型展區。今年,將有300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匯聚于此,帶來全球最前沿的產品與最多元的需求。

十多年來,漢交會從區域性交易平臺,躍升為鏈接全球商貿資源的重要節點,累計吸引5萬余家企業參展,成交總額突破萬億元。對徐列飛而言,這方寸展臺,是他將卓爾大集供應鏈推向世界的最佳舞臺。

約30公里之外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也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展館外,運送展具的貨車排成長龍;展館內,人潮涌動。過去一個多月,15場大型展會輪番上演,展商與觀眾穿梭其間,洽談、簽約、交易。

在武漢,一場場專業展會,正化為連接全球市場的橋梁。

今年4月,世界大健康博覽會現場氣氛熱烈。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的展臺,工作人員張敏演示了一款AI問診助手。醫生與患者對話,AI便能實時語音識別,智能生成結構化病歷。“醫生只需審核修改,問診效率大幅提升。”張敏介紹道。

這番高效場景,讓一家上海生物科技企業的負責人深有感觸:“我們選擇武漢,看中的正是它的區位、產業與潛力。在這里,不僅能展示產品,更能高效對接伙伴,把握行業脈搏。”

10月17日,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首次登陸武漢。展館內酒香四溢,來自法國、澳大利亞、智利等20多個國家的酒莊代表與華中經銷商頻繁接洽。“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其強大的交通輻射力能夠最廣泛地連接華中乃至全國市場。”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說。

從年初的食材電商節,到年中的光博會、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再到近期的酒博會、烘焙展……今年1—9月,全市會展服務業營收同比增長19%。

天津商業大學會展研究所所長楊琪對此評價:“展會經濟帶來的不僅是短期流量,更在沉淀為這座城市持久的開放動能。”

10月11日,2025國際光化學技術與產業大會在武漢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光化院執行副院長董洪明在會上宣布:“我們完成了全球首例光催化芳烴氧化技術的自主開發,并做了百公斤級中試,預計年底在青山區實現產業化。”

臺下,一位外國專家一邊記錄一邊說:“武漢的光化學研究,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前沿。”

這場高規格會議,是武漢匯聚全球智慧、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今年5月,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600多位海內外嘉賓來到武漢。86歲的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說:“來到武漢,我有一種親近感,這里的教育資源與創新氛圍讓人印象深刻。”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副秘書長梅格·沙尼說:“中國在數字教育方面的實踐值得借鑒,武漢的經驗讓我們受益。”

高端論壇與國際會議,成為技術落地與產業融合的催化劑。

在光化院一角,陳加榮教授團隊的裝備正安靜運行。這是一套LED光源及光催化系統。憑借其高效與穩定性,它早已跨越山海,銷往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成為全球200多所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得力助手”。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體驗區內,則是另一番景象。一套“AI智慧課堂”系統前排起長龍。參觀者們戴上VR眼鏡,瞬間“穿越”到浩瀚宇宙,或潛入細胞內部,探索微觀世界。這套沉浸式教學系統,已在國內多校試點。它更吸引了東南亞多國教育部門尋求合作。

同樣引人圍觀的,還有來自武漢科技大學汪朝暉教授團隊的砌磚機器人。這個鋼鐵臂膀的“工匠”,動作精準,抓取、砌筑一氣呵成。它的出現不僅讓冶金建造告別了人工苦力,更用數字技術,為傳統工藝和人才培養,開辟了全新的智能化道路。

從一場場會議中走出的,不再是紙面方案,而是實實在在的產業項目。

今年10月,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外人頭攢動。來自成都的大學生劉暢和同學專程前來看球,“我們提前一個月就訂了票,順便計劃了武漢三日游”。像他們這樣“為一場賽,赴一座城”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

而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外,觀眾拿著剛買的武網門票,在手機上掃碼。“樂享武網游武漢”的套餐廣告就在售票處旁邊——憑票根能換優惠券,吃飯住宿都能打折。

漢超比賽期間,家住漢口的黃勇帶著家人開車到黃陂。白天在木蘭草原玩了一整天,晚上去看黃陂區對長江新區的比賽。“用今天的門票,景區門票半價,省了不少錢。”黃勇一邊說一邊看手機里的訂單。

漢超揭幕戰當天,武漢抖音團購消費環比增長55%,餐飲、酒旅、綜合消費分別增加44%、69%、61%。一家餐飲店老板說:“外賣訂單比平時多了一倍。”

帶動消費的,除了漢超還有漢馬。今年漢馬,4萬名參賽者中,83.7%來自外地。賽事期間,武漢迎來7.1萬名游客,產生消費9.75億元。火車站、機場、酒店處處可見背著參賽包的選手,整座城市仿佛進入“節日模式”。

還有異常火爆的渡江節:潮燃集市里,攤主忙著烤串;露天音樂節上,年輕人跟著節奏搖擺;渡江影像展前,游客駐足拍照。三天時間,20萬人次來到江邊,消費熱情高漲。

現在,武漢有了“春有漢馬、夏有渡江、秋有武網、冬有冰雪”的賽事安排。每到比賽季,酒店預訂量明顯上升,餐廳生意變好,出租車訂單也隨之增多。

從賽場的吶喊,到演唱會的合唱,消費的熱情在不同舞臺間點燃。光谷一家酒店經理張偉說:“演唱會那幾天,我們提前一周就滿房了。客人都是來看演出的,順便在周邊吃飯購物。”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游客量同比大幅增長,會展業直接收入突破8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消費超過300億元。

“數字背后,是武漢這座城市的能級躍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武漢市數商協會會長過文俊觀察認為,武漢已不滿足于地理樞紐優勢,更在構建一個資金、技術、人才、信息高效流動的開放生態。(長江日報記者余睿吳曈 海報設計:張莉)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