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湖南省新寧縣城宏錦商業廣場人流涌動、歌聲飛揚。崀山群眾文化風采系列活動——2025年新寧縣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免費開放成果展,在這里火熱上演。一個個紅色經典節目奏響文化惠民強音,讓現場觀眾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的澎湃力量。
夫夷江邊的金城書院,靜謐宜人。該書院理事長肖劍鋒、院長肖富山和副院長張才山、周光輝以及一批書院文化志愿者分工合作,或伏案整理文獻,或在野外拓印摩崖石刻,搶救傳統文化。
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崀山各個景點,文旅宣傳志愿者為游客講述著名詩人艾青“崀山山水賽桂林”的詠嘆,描述將軍石的故事,唱響崀山峒歌。

《愛在崀山》演出(新寧縣委宣傳部 供圖)
游客來到舜皇里旅游度假區,沉浸式欣賞大型文旅實景演出《愛在崀山》,全方位體驗崀山文化、書院文化、楚勇文化等。
“十四五”期間,這一個個片段、一幅幅畫面,幾乎每天都以新的表現形式,發生在新寧縣的每個角落。由點到面,形成“文化興盛”的新景象,并與旅游、生態、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刷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勾畫成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文化地標何以立?書院復修續文脈
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引領并激勵著新寧縣委、縣政府擔當作為。2021年新寧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文化溯源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新寧印記的文化地標和文化景觀。”
文化地標和文化景觀,如何打造?新寧縣委明確,讓金城書院擔負起書院文化、放生閣文化和夫夷古城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該縣金石鎮北門尖子上的夫夷江畔,有2座兩檐式的仿古牌樓。順街往江邊走,右邊是放生閣,左邊是金城書院。完成復修的金城書院是四合小院,門柱上有楹聯“岳麓居前有材唯楚,崀山繼后為盛于斯”,大堂懸掛“道南一脈”匾額。置身于金城書院,人們在古樸書香中,一邊欣賞名人字畫,一邊聆聽副院長張才山講述金城書院的歷史,講述新寧書院文化。
張才山介紹,新寧的書院文化興起于北宋年間,歷史上先后涌現了諫議書院、金城書院、資深書院、斗光書院等四大書院。以諫議書院、金城書院為代表的新寧書院文化,奠定承載湖湘文化余脈的基石,培育了周儀、周湛、周欽為代表的“宋三周”,以及李敏、劉長佑、劉坤一為代表的明清“三總督”。
金城書院成立“夫夷古城文化”課題組,通過收集整理史料、走訪知情人士、考察實物遺存、組織文史學者研討等形式,對新寧老城區的歷史文化積淀進行認真地梳理。他們對具有挖掘保護、傳承利用價值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為老城區改造及沿江風光帶建設的文化景觀打造提供參考。
5年來,新寧縣遵循“保護與開發并重、修繕與新建并舉、歷史與現實結合、近期與遠景銜接”的原則,有計劃地實施老城區沿江風光帶(防洪大堤)建設與老城區提質改造。
這幾年,在金城書院和放生閣,國學講堂、二十四節氣茶話會、書院文化沙龍、學術研究等活動,一場接著一場,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一方水土何以奇?神話英雄鑄傳奇
新寧有兩座“奇山”:崀山和舜皇山。這兩座山的命名,傳說都源于舜帝。
舜帝賜崀字,意為山之良也。傳說這片天造地設的奇山秀水,曾羈縻舜帝“南巡”狩獵的驪騎,牽留有二妃飄逸的裙裾。又傳說,癡情的湘妃追尋舜帝“南巡”的足跡,淚灑篁竹成“淚痕”斑斑的崀山湘妃竹。舜皇山原名紅云山,后因舜帝三訪此地,故改名舜皇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一個充滿神話傳說、孕育傳奇人物的地方。新寧不但有崀山、舜皇山、夫夷江這樣的好山好水,自古也是才俊輩出。名震天下的晚清湘軍,新寧是發祥地。新寧楚勇,就是湘軍的源頭。
楚勇的創始人、“湘軍第一悍將”江忠源,出任過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和云貴總督的劉長佑,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南洋通商大臣、湘軍最后的統帥劉坤一……新寧人用血與火的淬煉,彰顯了他們大山一樣的品格和無堅不摧的精神。
崀山景區里的將軍石,儼然披堅執銳的古代將軍,俯視著千山萬壑,猶如指揮著成千上萬英勇善戰的新寧楚勇,征戰四方。人們看到它,恍若楚勇的鐵血往事,又撲面而來。
新寧,是一方紅色的熱土。在大革命時期,先后有1000多名新寧兒女,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宛旦平就是其中之一。
宛旦平,這位年僅30歲就壯烈犧牲的英勇戰士,為革命事業獻出了他的一生。1900年,他出生于新寧宛家岔村,1919年赴長沙求學,1924年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入學黃埔軍校,參加東征、北伐戰爭、南昌起義。1927年因受傷被捕,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妥協。經組織營救出獄,先后在上海、廣西進行革命活動。1930年,宛旦平與鄧小平、俞作豫成功策劃龍州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參謀長兼第二縱隊司令員,后在掩護大部隊阻擊戰中壯烈犧牲。
旦平故里紅色旅游景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內設新寧烈士紀念館、宛旦平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新寧縣雙擁國防教育展覽館、新寧烈士紀念園等景點。景區歷史文化深厚,有千年古樹、百年古祠、古塔、古碼頭等。
現在,這里不僅是一處熱門的“省級紅色旅游景區”,還是“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大家看到的這些布滿補丁的舊衣服、破損的魚簍,是宛旦平生前所用過的物品。他在獄中堅守信仰,拒寫反省書,無不折射出其忠誠擔當、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該景區負責人向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員講述著關于宛旦平生平的點點滴滴。
歷史印記何以存?古建保護見鄉愁
古風雨橋、古石板橋、古宗祠和古民居,是新寧地域文化的瑰寶,是新寧歷史文化的立體呈現。
長期從事地域文化研究的陳湘運介紹,新寧的每一座古橋,都有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每一座宗祠,都隱含著一部興衰交替的宗族歷史;每一座古民居院落,都演繹著一個家族悲歡離合的故事。
該縣一渡水鎮,就有一座300多年歷史的古民居院落——西村坊。
“中國傳統村落”西村坊,是一個典型的富有江南文化氣息的清代院落。民宅群坐西北朝東南,主體建筑成三縱三橫排列,組成9座既統一又相對獨立的四合院落。
穿巷過弄,走在整潔的石板路上,仿佛觸摸到靜謐深遠的歷史脈絡。看院墻高處的青磚灰瓦、飛檐翹角涂抹青山綠水,雕梁畫棟盡顯歷史韻味。
如詩如畫,文脈深遠。數百年來,西村坊村因其增輝的書香院落、樓臺亭榭、動人故事,久負盛名、家喻戶曉。近年來,尤其是“十四五”期間,西村坊村堅持保護為主、修繕開發為輔的原則,對村內古民居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歷史環境和傳統風貌得到有效保護。
近年來,新寧縣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加強對文保單位的日常巡查與突擊檢查,對庫藏文物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落實一周一檢查,確保庫藏文物安全。認真組織文物保護和考古業務培訓,邀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對新新高速公路黃龍鎮虎型山路段施工現場進行考古調查和文物價值認定、處理。同時,完成“中央紅軍長征舜皇山舊址修繕工程”“放生閣展示工程”等計劃書的編制。大力推動旦平故里紅色旅游景區提質升級、新寧博物館建設等項目,持續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審核上報四普數據187處。
古老技藝何以活?非遺創新引潮流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賽竹王……”清晨的崀山腳下,省級非遺崀山峒歌傳承人陳孝友正一邊吟唱,一邊指導學員發聲技巧。“峒歌的發音要像山泉一樣清澈,唱腔要如山風一般自然。”作為新寧“八峒瑤山”人,陳孝友從小受瑤族非遺熏陶,喜歡翻唱峒歌,曾翻山越嶺走進大山的瑤寨中整理前輩峒歌作品。
“我們目前非遺課堂開設的課程種類很多,如崀山峒歌、戲劇臉譜、國學禮儀等,每年都有邵陽市各地中小學生及外來學生來到舜皇里非遺基地研學。”陳孝友說,最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對這門傳統藝術產生興趣。
關于如何更好傳承瑤族非遺文化,陳孝友結合自身經歷表示:“還是要創新作品,創作出受歡迎、廣流傳的峒歌歌曲,更加注重傳承人的培養。”
在湘南武術館,巖鷹拳傳承人劉烈紅正在指導學員練習。“巖鷹拳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像巖鷹一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位82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至今每天堅持練拳。令他自豪的是,巖鷹拳已走進當地中小學課堂,成為特色體育項目。“孩子們都喜歡學,說比課間操有意思多了!”
目前,巖鷹拳通過師徒傳承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創編中小學廣播操實施校園推廣,現有習練者近10萬人。
據介紹,新寧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3項、市級8項、縣級3項。該縣持續推進“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校園”等活動,組織巖鷹拳、崀山峒歌等一系列非遺在文旅場所進行展演,開展了新寧縣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等,大力普及非遺知識,將非遺融入研學課程,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力,積極推動非遺傳承與旅游深入融合發展。
今年前三季度,該縣累計接待游客665.2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74.84億元。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新寧縣精心打造的全時段、多維度的文旅融合矩陣,讓48.87萬人次的海內外游客得到沉浸式體驗。
文藝之花何以盛?惠民服務潤心田
如今,新寧縣文化館已成為百姓的“文藝客廳”。9月19日上午,新寧縣文化館的排練廳里熱鬧非凡。60歲的李玉鳳正和崀山手鼓班的姐妹們排練新編曲子《崀山迎客曲》,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寧文化周活動。“退休后在這里找到了新天地,不僅充實了生活,還結交了好多朋友。”李玉鳳笑著說,“文化館就是我們退休人的‘快樂大本營’。”

地方小戲展演(新寧縣委宣傳部 供圖)
近年來,新寧縣文化館持續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相繼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歡樂中國年”暨“賞年畫·過大年”迎新春送春聯、“崀山·春曉——駱駝峰下鬧元宵”傳統文化表演、“送戲下鄉·演藝惠民”等各類文藝活動1164場次,文藝講座15場,展覽34場,送出免費開放課程培訓463課時,服務群眾218萬余人次。同時,在劉氏宗祠開展新寧縣地方小戲展演活動,展示了新寧縣新時代農民的良好精神風貌和鄉村文化振興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崀山風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是最受群眾歡迎的品牌活動之一。節假日里,文體廣場上人頭攢動。51歲的徐媛經常跟著文化館的群文合唱團登臺表演。“沒想到我們這樣的普通百姓也能登上大舞臺!”徐媛笑著說。、

群眾文藝展演(何志鴻 攝)
這些文藝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截至2025年10月,該縣文聯所屬13個文藝家協會登記注冊會員達到1300多人。
“以前,我們總想著往外跑。現在,我們發現最美的創作素材就在家鄉。崀山的一山一水,都是故事。”在金城書院舉辦的“夫夷文學”創作沙龍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曉波道出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心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何石就將目光投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已出版《那山那村》,今年又出版了“新時代山鄉巨變”題材長篇小說《駐村凍江源》。
新寧文化積淀深厚,崀山美不勝收,文化、生態、產業等交相輝映,文藝家們隨處即可找到創作靈感。恢復高考以來,1000多名新寧人考入美術院校,不少成為實力畫家。其中,新寧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就有13名,并多次在全國展覽中獲獎,被美術界稱為“崀山畫家現象”。
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紛紛在該縣的品牌活動中大展身手。該縣舉辦了“全國攝影作品大展”、春聯藝術“百千萬”光大工程等系列活動,文藝家們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群眾帶來福利。
“十四五”期間,全國知名美術家、作家、書法家等紛紛走進新寧、來到崀山采風寫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徐貴祥等名家深入新寧,訪紅跡、探文脈,促進文學交流與合作。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湖南省美術館、深圳市龍華區文聯等組織文藝工作者到崀山進行創作,為新寧的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十四五”以來,新寧實現了從“山水引客”到“文化圈粉”的跨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成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從山水之美到文化賦能,新寧縣正成為更多人心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與遠方。
后記: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新寧縣將進一步挖掘新寧本土文化,實現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文藝作品吸引人,答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命題,繪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美麗畫卷。(來源:新寧縣委宣傳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