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熏風永飄芳
■段德學
深谷幽蘭,不爭春色。這是革命者的本色。
“只要為了黨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棄一切,包括生命,因為我不僅是一個女人,更是一名戰士。”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志的心聲。
在革命生涯中,曾志總是克己奉公、嚴于律己。1928年11月,為了轉戰贛南,她不得不把出生沒多久的孩子送人撫養。新中國成立后,時任廣州市委領導的曾志多次輾轉,終于找到在井岡山務農的兒子。母子短暫相聚后,兒子又回到家鄉。曾志沒有利用權力為他謀取任何職位,兒子也牢記母親的教導,在井岡山當了一輩子護林員。
1985年,孫子石金龍從井岡山來到北京,希望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奶奶幫忙解決“農轉非”的事情。曾志沉默了一會兒,指著飯桌說:“金龍,你看咱們今天吃的飯菜,不都是農民種的嗎?那你又何苦要轉商品糧戶口呢!”“我們還能在一起真是不容易,我有多少戰友都犧牲了,有的連名字也沒有留下……沒有他們的犧牲,也不會有咱們的團聚。所以,我是一個革命的幸存者,你們也都是。作為咱們家的孩子,更應該懂得回報。”曾志拒絕了后輩的請求。
離休后,曾志住在北京市一處年久失修的舊房子。門窗破舊,墻皮脫落,地磚凹凸。身邊同志屢次動議修繕一下,她總是婉拒:“能遮風擋雨已是福分。國家尚不寬裕,多少群眾住房困難,我這里足夠好了。”一件舊棉襖數十年未曾更換,旁人勸她添置新衣。她回應說:“這有何妨?干凈、保暖足矣。莫忘當年,多少戰友連蔽體之衣都難求。”
一次,曾志的女兒陶斯亮的一位朋友來家做客。當他看到家中陳舊的沙發和晃動的桌椅,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大為驚訝地說:“沒想到共產黨的高級干部這樣過日子!”
曾志常說,“共產黨是不留遺產的”。1998年病重時,她讓陶斯亮將鎖在抽屜里的80多個信封拿出來。每個信封里裝著她每月省吃儉用結余下的錢,而且注有年份月份,排列有序。她再三囑咐:“一定不要扔掉那些信封,因為它們可以證明這些都是我的辛苦錢,每一筆都是清白的。”最后,按照她的要求,家人將這些工資收入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生病住院后,曾志留下一份遺囑《生命熄滅的交代》:“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設靈堂;京外家里人不要來京奔喪;北京的任何戰友都不要通告打擾;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的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
“烽火紅顏鑄忠魂,青山碧血照丹心。”歷史不會忘記,凌霜傲雪、兩袖清風、淡泊名利的曾志。她代表著革命先輩的集體品格:勇敢、忠貞、舍己為人、清廉正直、自律內省……這些共產黨人的集體品格就像流向遠方的清流,源清流潔,蕩滌靈魂;更像飄向四方的熏風,春意盎然,溫暖人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