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遼寧丹東鴨綠江口,陽光下,微風清漾的濕地吐金嗽銀。灘涂上,一群群候鳥,或悠然停歇,或低頭覓食,或追逐嬉戲。當潮水涌來,霎時,萬千鳥兒應聲而起,化作一陣陣壯觀的“鳥浪”。
灘涂上,幾人正埋頭工作。
“用棉簽輕輕蘸一下,放入試劑瓶擰緊,就搞定了!”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副主任張海龍舉起瓶子在記者面前晃了晃。
“這是在做什么?”
“采集野生鳥類糞便樣品。秋季是候鳥遷徙高峰期,這個時間段采集樣品,就可以很好掌握候鳥種群的健康狀況。”張海龍解釋。
這些樣品將被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可能攜帶的病原體,為保護候鳥提供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
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北部,每年有20萬到40萬只候鳥遷徙至此進行補給。
“守護遷徙的鳥兒,科技手段很重要。”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馬力,跟記者嘮起了他們的“護鳥經”。
“保護候鳥,需要深入研究候鳥的遷徙規律。在這方面,衛星追蹤器可以說派上了大用場。”馬力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21年5月,科研人員在鴨綠江口濕地捕捉到一只斑尾塍鷸,并給它佩戴了衛星追蹤器。
“我們給這只斑尾塍鷸命名為‘58號’,衛星追蹤器記錄下了它完整的飛行路線。”馬力向記者展示了這只“明星鳥”的遷徙飛行軌跡。
追蹤軟件顯示:當年5月,它從丹東鴨綠江口濕地起飛,行程6500公里,直達美國的阿拉斯加繁殖、育雛;9月底10月初,從阿拉斯加飛到南半球的新西蘭越冬。次年4月,又開始長途飛行,返回中國的鴨綠江口濕地。
“了解候鳥遷徙規律,就知道鳥類生存和繁殖需要什么樣的環境,人類活動距離多遠合適,食物是否充足……保護就有了科學依據。”馬力說。
為了近距離了解保護區工作狀況,11月9日早晨6點多記者就來到了鴨綠江口濕地。眼前濃霧彌漫,幾十米開外便是白茫茫一片。
“往常遇到異常天氣,比如大霧、大雨,掌握候鳥集中的遷徙停歇地、覓食區的生態安全狀況,只能靠增加巡護頻次和人員來解決。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火眼金睛’。”孤山管理站巡護員董永剛氣定神閑。
他說的“火眼金睛”,就是24小時全自動激光監控儀。它架設在保護區的一處瞭望塔上,能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動物及人類活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有了這個設備,我們無需頻繁進入脆弱的濕地核心區,就能完成對候鳥生境、人為活動的監測,有效威懾和發現盜獵、破壞棲息地等行為,最大限度保護候鳥棲息地的生態安全。”董永剛介紹。
在鴨綠江口濕地,鳥類面臨的,不只是盜獵這種顯而易見的危害,還有一些隱形的威脅。
“鳥類常因棲息或覓食而接觸電線,絕緣線路的連接處、開關樁頭容易出現金屬裸露,給鳥帶來危險,為此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巡檢一次。”在鴨綠江口國家濕地觀鳥園,國網丹東供電公司員工王俊心輕輕撥動了手中的遙控器開關。
隨著“嗡——”的一聲,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輸電線路開始巡檢。
“我們在候鳥密集區域,對輸電線路全面進行絕緣化改造,用高科技手段為配網線路連接處、開關樁頭等金屬裸露部分披上‘保護衣’,有效防范鳥類因誤碰、誤撞電力設施而引發觸電危險。”王俊心一邊操作無人機,一邊向記者介紹。
科技加持,讓這里真正成了候鳥的天堂:截至目前,保護區已累計記錄到鳥類35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30種,二級保護鳥類62種。(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 徐譚)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