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遼寧后英集團海城市勝輝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區,自動化高溫隧道窯內火焰穩定如炬,機械臂以毫米級精度抓取菱鎂原料,經過配比、成型、燒結等工序,一塊塊能耐受鋼鐵高爐、玻璃窯爐極端高溫的耐火材料有序下線。這些產品不僅支撐著國內重工業的穩定運轉,更遠銷2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堿性耐火材料領域的 “中國名片”。近日,記者走進后英集團海城市勝輝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探尋企業以 “全鏈把控、技術創新、綠色轉型” 鑄就 “北緯40度 海城質造” 的發展密碼。

生產廠區(海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耐火材料是工業的‘骨骼’,關乎生產安全與效率,‘質’是我們的生命線。” 廠長任權指著生產線旁的質量檢測臺,臺上擺放著剛下線的耐火磚與檢測報告,“從原料到成品,我們有18道檢測關口,比如原料環節,每批次菱鎂礦都要測鎂含量、鈣含量、雜質率,就是為了讓客戶用得放心。” 這份對品質的嚴苛,源于企業全產業鏈的底氣:上游,集團掌控3處大型菱鎂礦礦山,年開采超 300 萬噸,原料自給率 100%,避免了外購原料的品質波動;生產端,22座自動化高溫隧道窯搭配兩條年產能150萬噸的不燒磚生產線,可根據鋼鐵、玻璃等不同行業需求,定制從耐火磚到澆注料的全系列產品;下游,產品覆蓋鞍鋼、首鋼等國內龍頭企業,還進入德國蒂森克虜伯、韓國浦項等國際市場,形成 “原料-生產-銷售” 的閉環優勢。而這一切的背后,是后英集團的硬核支撐——1.6萬名職工、245億元總資產,2024年252億元銷售收入,連續十年年均15億元稅金,為勝輝耐火的 “質造” 提供了資金、人才與資源保障。

生產廠區(海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光有全鏈還不夠,‘質造’得靠技術托底。” 談及研發,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勝輝耐火每年將產值的4%-5%投入研發,累計拿下34項國家專利,涵蓋材料配方、生產工藝等關鍵領域。

生產廠區(海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過硬的品質讓 “后英勝輝” 成為行業標桿:連續五年獲評寶武集團 “優秀供應商”,入選“2024年中國企業500強”,“后英牌” 商標獲評全國馳名商標,企業還拿下“全國誠信守法先進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單位”等稱號。談及未來,任權說“‘質造’不能只看產品,還要看可持續性。按照規劃,勝輝耐火將對照國家綠色工廠標準,優化生產流程,深化數字監控,力爭三年內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智能耐火材料服務商”。從依托菱鎂資源起步,到以技術創新破局,再向綠色智能轉型,后英集團勝輝耐火的“質造”之路,正是中國耐火材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正如任權所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造好每一塊耐火磚,更要為中國制造業的‘強基工程’貢獻‘耐火力量’”。(來源:海城市委宣傳部)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