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賓陽 通訊員 嚴藝蓮
晨曦初露,巍峨的友誼關城樓在霞光中漸漸蘇醒。游客紛紛駐足,仰望陳毅元帥手書的“友誼關”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感受這座千年雄關的滄桑與厚重。關樓另一側,出入境大廳內早已人頭攢動。辦理“一日游兩國”手續的游客排起長隊,臉上洋溢著期待與興奮。廣西邊關正以開放、自信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以前總覺得邊境遙遠而神秘,現在不僅能走國門、看界碑,還能一腳踏兩國,體驗太獨特了!”在廣西憑祥友誼關口岸,剛從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返回的廣東游客梁琪琪興奮地說。她所體驗的是全國首個跨境旅游合作區,距離友誼關約2個小時車程。自2024年正式運營以來,這里已成為邊境旅游的網紅打卡地。游客采取“預約組團、團進團出”方式,持有效證件即可便捷跨境,一次性游覽中越兩國的德天瀑布與板約瀑布,實現“一步跨兩國、一瀑觀雙境”。
“我們首創‘一票游兩國’,從根本上簡化了跨境流程。政策也在持續優化,每日跨境人數上限提升至1000人,越方游覽時間延長至6小時,做到了‘當天預約,當天出行’。”中旅廣西德天公司跨境游管理部總監龍勝旺介紹,一系列舉措讓跨境旅游體驗越來越順暢,“一票游兩國”的含金量不斷提升。
跨境旅游的蓬勃發展,考驗著口岸的通關效率。友誼關海關旅檢一科科長王一說:“海關運用智能閘機、CT機等科技手段,在確保監管有效的同時,全力保障旅客快速通關。尤其在旅游旺季,我們會提前掌握旅游團信息,制訂應急預案,提升旅客的通關體驗。”
這股東風也激活了憑祥市浦寨—新清核心區的夜間經濟。自2025年8月啟幕以來,浦寨風情街如一條璀璨珠鏈點綴在邊境線上,已吸引超12萬人次游客。邊民大舞臺的歌聲、民俗表演的韻味與燈光秀的絢爛,共同交織出一幅邊貿活力與文旅風雅交融的錦繡圖景。
左江沿岸,中國首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靜靜矗立。那赭紅色的蛙形人像、環首刀與銅鼓圖案,歷經兩千余年江風吹拂,一直訴說著駱越先民的古老傳說。“保護是第一位的。”崇左市花山巖畫科教中心負責人黃燕說,專項保護條例的頒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日復一日的實地巡查,共同織就一張無形的守護網。而在不遠處的崇左市壯族博物館里,這些古老圖騰正借助裸眼三維空間、互動投影等技術“活”起來——游客可以“親手”繪制花山巖畫,感受古老文明的脈動。
來自“中國天琴藝術之鄉”龍州縣的天琴清音,為這片土地鋪就深厚的文化底色。寨子深處,非遺工坊的主人將天琴的古老紋路雕刻于日常物件上。冰箱貼、絲巾、書簽等都成了流淌著壯鄉旋律的文化載體。在這里,天琴不只是樂器,更是一種可帶走的文化。這些凝聚著匠心的文創產品,正隨著游客的腳步走向全國各地。
邊關旅游的興旺,不僅帶來了遠方的客潮,更在青山綠水間為世代居住于此的邊民打開了致富新門,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
地處十萬大山、素有“中國氧都”之稱的上思縣,通過打造布透溫泉、百鳥樂園等森林康養景區,2024年吸引游客超33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超31億元,同比增長近10%。這條綠色發展之路,讓“呼吸”有了價值,讓“看見”產生效益,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在此達成共識。
花山巖畫景區對周邊鄉村的帶動效益顯著。“現在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還有外國游客,大家對壯家風情都很感興趣。”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岜耀屯村民閉青橋說。該村是花山巖畫旅游輻射區之一,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麻竹筍、紅糖等土特產成了緊俏商品。“村里還開辦了古法制糖體驗作坊,家里的部分甘蔗用來制作紅糖、釀制糖波酒,年收入近7萬元,比直接賣給糖廠翻了一倍多。”
靖西的古龍山通靈大峽谷主動拆除“無形墻”,邀請周邊村民走進來,讓百香果的酸甜、黃皮果蔗的清潤,從田間地頭直接呈遞給天南地北的游客。一杯就地取材的特色飲品,不僅是解渴的商品,更是一封來自壯鄉的“風味邀請函”。它讓農特產品躍出傳統市集,搭乘游客的行囊,將風物之甜、文化之美送往更遠的地方。
天琴壯寨的咖啡館里,返鄉大學生小鄧正為客人沖泡特色咖啡。“能在家鄉把愛好變成事業,陪伴父母,還能讓更多人了解天琴文化,這是最讓我感到幸福的事。”她微笑著說。這家小小的咖啡館,已成為連接游人與壯鄉文化的驛站,也見證著邊關旅游為年輕人創造的無限可能。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