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婕 趙珊《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1月10日 第 12 版)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旅游演藝市場無論是場次、票房,還是觀眾人數都實現了同比增長,這些數據是市場活力的最好證明。”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在近日舉行的2025文旅融合·旅游演藝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介紹,當前,旅游演藝市場產品供給豐富,市場活力持續釋放。一批山水實景、主題園區演藝等傳統業態,正持續提質升級,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讓觀眾“走”進去
夜幕低垂,陜西西安驪山腳下的華清宮景區九龍湖畔,舞劇《長恨歌》當天的第二場演出拉開帷幕。山為幕,水為臺,在隱蔽式折疊LED屏、山體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臺等技術助力下,現場3000多名觀眾沉浸在65分鐘演出中。
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自2006年首演以來,已累計演出6500余場,接待觀眾1290萬人次,創收超30億元。
陜西是旅游大省,西安是國內旅游演藝產業發展的先行者。1982年,陜西省歌舞劇院推出的《仿唐樂舞》堪稱經典。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投入市場的旅游演藝日益增多。例如,1998年,深圳歡樂谷推出大型影視實景特技表演秀《地道戰》;2004年起,大型山水實景演藝《印象·劉三姐》開始在廣西陽朔上演等,這些演出均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也為文化旅游業發展注入活力。
為進一步促進旅游演藝產業健康發展,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及要推進業態模式創新。這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首個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文件。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提出,推動旅游演藝提質升級。與此同時,游客個性化旅游需求日漸增強,也對旅游演藝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批“老牌”旅游演藝相繼走上升級之路。
2025年,煥新后的《地道戰》上演,該演出以1942年的冀中抗日根據地為時空坐標,再現“藏、打、轉移”網狀地道系統的經典戰例。同時,還增設游客互動環節,游客換裝后登臺與演員互動,由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讓這段英雄記憶變得可觸、可感、可參與。
“我們構建‘地道—屋頂—廣場’的三維立體動線,就是為了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地道立體交織的智慧以及當時中華兒女奮勇抗敵的勇氣。”該項目負責人伍文光介紹,此次煥新升級,重在“深化沉浸”與“強化共情”,進一步打破演員與游客的界限,“讓觀眾‘走’進去、‘演’起來”,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耳目一新又不失文化底蘊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周漢萍表示,旅游演藝是文旅融合的產物,也是人民群眾感受文化之美的生動載體。旅游演藝進一步發展更需要以內容為王打造時代精品,以融合為徑拓展產業邊界,以科技為翼提升發展動能。
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諸多旅游演藝的內容富礦,而科技的加入則讓旅游演藝在全新的場景下煥發光彩。
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的《龍鳳舞中華》已有22年歷史,演出超過6000場,吸引了數以千萬計的觀眾,成為國內外觀眾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窗口。
2024年,錦繡中華對《龍鳳舞中華》進行了創新和升級。新版《龍鳳舞中華》在內容上,既采擷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代表性片段,也展示東西南北中的民俗,同時突出對“嶺南文化”的呈現,讓作品展現出大灣區的個性和亮點。
錦繡中華總經理李迎春表示,如今,國風文化和傳統藝術形式日益受到年輕一代歡迎,新版《龍鳳舞中華》選擇用時尚化、科技化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縮短了與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心理距離。例如,結合賽博朋克的視覺效果,將傳統的京劇、川劇等與現代舞臺科技融合,帶給觀眾既耳目一新又不失文化底蘊的體驗;將火壺表演、太極、詠春拳等融入劇情,借舞臺展演呈現技藝魅力;在劇目內容上,則突出民族團結、家國情懷、時代夢想等,既傳承傳統文化,又展現現代人的理想與情感。
演出效應輻射至劇場之外
山水實景演藝《印象·劉三姐》,也已走過20余年歷史。該演出以桂林代表性的山水風光為背景,將漁翁捕魚、漁火、山歌等融入演出,甫一推出,便以原生態且富有創意的表演受到游客追捧,也為桂林旅游業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迄今,累計演出超9000場,接待觀眾超2200萬人次。
20多年間,這臺演出持續迭代升級!队∠蟆⑷恪愤\營方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導演組定期到現場進行演出維護,根據不同章節、段落,對演員動作、音樂、舞美、燈光進行調試優化,豐富視覺美陳,確保演出始終保持高水準。今年“五一”新增演出前的民族風情體驗活動,增強與游客的互動。
圍繞“印象·劉三姐”這一IP的延伸鏈條的打造也在持續進行,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與專業機構合作,設計絲巾、折扇、鑰匙扣、文件袋等文創產品,打造契合90后、00后審美偏好的動畫人物形象,讓這一文旅品牌持續煥發年輕活力。
不只是桂林,在甘肅敦煌,《又見敦煌》《樂動敦煌》等演出也已成為當地又一張旅游金名片,為觀看旅游演藝的游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
8月底,記者到敦煌采訪時,正值旅游旺季。在敦煌夜市附近的一家賓館,記者看到前臺擺放著《又見敦煌》《樂動敦煌》《敦煌盛典》等演出的宣傳冊,前臺工作人員介紹,可為住店客人提供相關演出的購票及接送服務!斑@個季節入住的基本是游客,他們大多會在行程中安排觀看一部演藝作品!
近年來,隨著敦煌文化的出圈,融合敦煌歷史、服飾、樂舞文化的劇目,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歡迎,并吸引他們走進敦煌。
2016年,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首演。該演出選取6個線索人物作為故事脈絡,借助5個典型場景,講述了莫高窟飛天壁畫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代代敦煌人以青春奉獻大漠的故事。與傳統舞臺劇不同,該演出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流線式”空間體驗方式演出。劇場中設置了超大型聯動舞臺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等。走進劇場的觀眾,如同進入跨越千年的時空隧道,跟隨劇情的發展,穿梭于莫高窟的壁畫長廊、西域的蒼茫沙海,感受敦煌歷史與文化。
“這場演出幫我了解到更多敦煌文化和中國文化。”西班牙攝影師羅山幕在觀看《又見敦煌》后如是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4日,由《敦煌盛典》《又見敦煌》《樂動敦煌》《千手千眼》組成的四臺大戲在“十四五”期間累計演出7901場、接待觀眾375萬余人次,帶動敦煌住宿、餐飲、交通等綜合收入實現新突破。
“‘演出+旅游’的拉動效應正在持續擴大,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敝袊糜窝芯吭洪L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羅茲柏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