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 孫滿桃)記者今日從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的涉老民事審判工作新聞發布會獲悉,自2024年至2025年8月,北京法院共受理各類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妥善審結38287件,收案、結案數量均呈現穩步上升態勢。
從案件類型來看,北京法院涉老糾紛數量較多的依次為合同類糾紛、婚姻家事類糾紛、侵權類糾紛以及特別程序類案件,其中合同類糾紛占比不斷攀升。從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來看,已經從傳統的婚姻家庭、繼承贍養領域,逐步擴展至養老服務、網絡消費、投資理財、勞動就業等多個領域。
“由此表明,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增強,特別是在新就業形態、數字消費、網絡服務等新興場景中,涉老權益保護工作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北京高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新聞發言人靳學軍表示。
婚姻家庭生活中各成員主體多層次交織,人身和財產關系錯綜復雜。靳學軍介紹,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不斷衰退,其在家庭生活以及權利支配過程中易處于弱勢地位,自身合法權益易遭受漠視和侵害。主要體現在:結婚、離婚的個人意愿受到子女干預的情況比較普遍;財產權利易被家庭成員剝奪或控制,無法自由支配;遭受身體、精神暴力行為偶有出現;精神需求持續上升,在空巢化進一步加劇的背景下,部分孤寡老人得不到情感關懷;監護問題日益凸顯,“失能”老人的財產權益易被不當處置,存在“被代理”“被支配”等風險。
據靳學軍介紹,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養老服務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漸擴大,但因部分養老機構經營管理不善,提供養老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老年人人身損害事件頻發。具體表現為:在預付費養老服務中,養老機構利用“格式條款”減免責任,“服務縮水”、收費不退等亂象有所增加;養老機構內部管理及應急機制不規范,針對第三方侵權風險防控薄弱,同住人員侵害事件易發;部分養老機構以違法建筑提供服務,養老設施存在隱患;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護理人員培訓不足、看護不力,引發老人受傷事件增多。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老年就業群體的數量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對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簡稱“超齡勞動者”)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問題亦應予以關注。司法實踐中,對超齡勞動者的用工關系性質、誤工損失賠償、工傷保險及基本勞動待遇的認定標準存在一定程度爭議。此外,因超齡勞動者身體機能下降,其在工作過程中受傷的風險更大,但受限于行動不便和經濟所困,其在事發后往往面臨維權難的困境。
近年來,北京法院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問題,充分發揮司法審判職能作用,積極探索更貼合老年人需求的審判模式和工作機制,充分彰顯出司法對老年人權益保護的力度與溫度。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靳學軍表示,北京法院堅持以“如我在訴”的司法理念辦好每一起民生案,在法律規范的裁量空間內,努力尋找最佳處理方案,實現最佳裁判效果,努力探索完善以助老、愛老、護老、養老為核心價值、行為風尚的涉老家事案件工作機制。如健全專業審判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實質化解。持續優化適老司法服務保障機制。協同社會力量深化多元解紛網絡。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