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記者 費權)京華街巷間生活氣息濃厚,數字空間里法治理念也在逐步滲透。北京的網絡文明建設始終以法治為引領、以民生需求為導向。隨著全國網絡普法行系列活動深入推進,北京圍繞“e法善治 網聚同心”主題,依托首都網絡普法聯盟聯動、“京小e”智能體賦能、三條主題線路探訪等特色實踐,開展了一系列網絡普法工作。
20日,“全國網絡普法行·北京站”采訪團先后走進中關村AI原點社區與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此次探訪,采訪團直觀感受了北京以數智手段賦能網絡普法、用法治方式保障數字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見證了科技與法治在網絡空間的深度融合。
AI原點社區——數智融法治 護航產業發展
北至雙清路、南至成府路的18.2萬平方米區域內,集聚了15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作為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的核心起點,中關村AI原點社區以“數智賦能”為紐帶,將法治服務融入產業發展各環節,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活動提供保障。

走進社區AI小巷,機械臂調制飲品、懸浮成像垃圾桶等科技場景隨處可見,而法治保障,正是這些創新實踐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支撐。某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視覺語言動作框架開源過程中,社區法治服務站幫助企業快速完成合規審查,解決了實際難題。作為全國首批大模型生態服務站的誕生地,社區已構建起全流程法治保障體系,覆蓋企業成立階段的合規培訓、研發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產品落地時的數據安全規范,實現創新與規范同步推進。
針對人工智能企業的行業屬性,社區將“數智賦能”理念貫穿普法工作全過程,提升法治服務的智能化與精準度。依托司法大模型打造的數字普法服務矩陣,整合了海量專業法律資源,“數智社工”提供24小時在線答疑服務,“AI數智調解員”則可線上高效化解糾紛,形成覆蓋企業與居民的普法服務網絡。居民通過APP可隨時獲取法律咨詢,企業也能便捷解決數據合規等專業問題,實現“足不出戶可問法、指尖輕點能維權”。
為使普法服務精準對接產業鏈需求,社區聯合專業律師團隊開設系列法治講座,聚焦人工智能標識管理、數據安全法等行業熱點議題,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法律課程。一家AI企業負責人提到,通過社區的普法培訓,企業在推出新功能前提前規避了知識產權風險。

在服務企業的同時,AI原點社區踐行“園區、校區、社區”三區融合理念,構建多元普法生態。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入駐,為普法工作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持;周邊社區成為技術應用與普法宣傳的實踐場景;園區企業則將法治理念融入產品設計與運營全過程。露天咖啡區的法治主題繪畫、投資人酒吧的合規交流沙龍,讓普法內容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社區推出的“5+5”政策,在提供房租與算力補貼的同時,附贈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在2025年計劃開展的近百場科創活動中,普法內容貫穿始終。
北京互聯網法院——司法筑屏障 普法零距離
當日下午,采訪團走進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的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在線庭審觀摩、智能平臺體驗,了解“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的數字司法模式,同時參與了一場沉浸式網絡普法活動。自2018年掛牌以來,這家以“智慧化”為特色的法院,實現100%在線立案,累計收案量超25萬件,形成了互聯網案件審理的成熟模式。

科技賦能讓司法服務與普法工作實現“一鍵直達”。在觀摩網絡著作權侵權案時,屏幕側邊會同步彈出“天平鏈存證可固定侵權證據”的普法提示;在智能訴訟平臺從實名認證到案件辦結的全流程中,均嵌入個人信息保護、法律術語解讀等內容。AI虛擬法官“小互”能夠解答“暗刷流量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等問題,吸引不少人駐足互動。依托區塊鏈技術的“天平鏈”不僅是證據存證的“保險箱”,也是普法載體,工作人員介紹,市民遭遇網絡詐騙時可通過其免費存證,相關電子證據具有法律效力。
典型案例則是直觀的普法教材。副院長孫銘溪通過“案例+法條”的方式,解讀數字時代的法律邊界。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明確,未經授權使用AI生成的模仿聲音屬侵權行為;“AI文生圖”案厘清了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問題;涉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案件則讓“數據受法律保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互聯網企業法務張磊表示,這些案例讓從業者清楚了解到AI創新的法律邊界。

北京互聯網法院的“1+N”機制,將普法服務延伸至企業“家門口”。以數據權益巡回審判庭為核心,法院在中關村等重點區域設立法官工作站,打造“數字經濟普法e站”,服務覆蓋200余家科創企業。在中關村工作站,法官會為企業解讀數據合規風險,并發放《數字經濟合規指引手冊》。針對青少年群體,法院“首互未來”品牌制作動畫普法視頻,走進校園開展網絡保護知識宣講,相關實踐獲評網絡文明優秀案例。
北京的實踐印證著“科技賦能法治,法治保障創新”的內在邏輯。中關村AI原點社區的全流程法治護航與北京互聯網法院的精準普法工作,共同展現了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實踐路徑,為智能時代的網絡治理提供了有益參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