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初心,是為了讓消費更放心,而非被少數人鉆空子。要真正根治退貨亂象,共建健康可持續的消費生態,還需從多方面著手。

隨著“雙十一”臨近,部分消費者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條款“薅羊毛”的現象再引關注,話題#巨型吊牌防退貨#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為防“羊毛黨”穿完就退

巨型吊牌“橫空出世”

近年來,有的消費者購買服飾后頻繁退貨,往往是藏著吊牌穿幾天后,再以“無理由”為由退回,變相“薅羊毛”。

為防止部分消費者“蹭穿”后退貨,許多商家選擇采用“巨型吊牌防退貨”的對策。

圖片

圖片

巨型吊牌大多采用A4紙規格的偏硬材料制作,通過尺寸與材質增加穿著不適感,進而降低消費者上身外出后申請退貨的概率,主要用于女裝、禮服等高退貨率品類。

對于店家而言,有相當一部分退貨商品并非因為衣物本身的質量不好,而是有消費者穿過之后卡著“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節點,利用規則漏洞“薅羊毛”。

被“七天蹭穿”逼瘋的商家

把衣服“鎖了”

小馬在某社交平臺開了一家線上女裝店,過萬的粉絲基數讓產品有可觀的銷量。不過,因為遇到太多惡意退貨的訂單,小馬特意在自己的社交平臺賬號發布了一條視頻“訴苦”。

小馬說,被逼得沒辦法了,自從賣了衣服真是什么人都有。他們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買回去拍個照、發個動態,要么穿出去之后再退回來,衣服上都有味道、污漬,售后一塌糊涂。

小馬告訴記者,店鋪不得已選擇從幾厘米的小吊牌換成A4紙大小硬質材料的巨型吊牌,這實屬無奈之舉。

小馬展示店鋪此前使用的小塑料扣(受訪者提供的視頻截圖)

“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本意是電商平臺保護消費者權益,卻被部分人鉆了空子。小馬說,自己所在的平臺店鋪退貨率有60%左右,而她朋友所在的其他電商平臺,退貨率高的能達到90%,尤其以女裝品類居多。

除了小塑料扣之外,衣服也掛上了巨型吊牌(受訪者提供的視頻截圖)

除了巨型吊牌外,記者注意到,北京一服裝商家在社交平臺發帖,為防止部分顧客利用平臺政策“蹭穿”衣服,無奈之下選擇在衣服拉鏈上,掛一把顯眼的密碼鎖。

圖片

圖片

該商家告訴記者,之所以掛鎖,是為了防止客人蹭穿之后又進行無理由退貨。

商家表示,許多衣服被客人穿過又退回來,且衣服總是有一股洗衣液味。之前用巨型吊牌防退貨,成本高還沒效果,所以改用密碼鎖。“衣服上掛把鎖穿出門,大多數人應該還是會覺得不好意思吧。”商家說,密碼鎖是掛在拉鏈頭上的,不影響試穿。顧客確認收貨告知密碼,鎖就直接送了。

貨不對板還是惡意蹭穿?

網友看法各不相同

這類對策引發了新的爭議。有網友表示理解、支持商家:沒有人愿意收到別人惡意蹭穿過的商品。

也有網友認為,退貨率高是因為服裝貨不對板,這樣的舉措影響試穿體驗。

此外,社交平臺上也不時有網友曝出,在某些景區景點, 游客穿著未剪吊牌的新衣拍照打卡。

顧客與商家斗智斗勇

如何重塑良性網購生態

商家奇招不斷,而消費者也在和商家斗智斗勇。記者搜索發現,社交平臺上有大量的“拆吊牌小技巧,再也不怕退換貨”的教程,教人們怎樣無損拆吊牌后又恢復原樣。

圖片

網絡上的拆吊牌教程(視頻截圖)

“巨型吊牌”是應對“穿完就退”的“奇招”嗎?網購退貨率居高不下,又該如何重塑良性的網購生態?

針對“薅羊毛”現象,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教授崔麗麗提出了一種具體的解決方案:“打擊羊毛黨最好引入消費者信用評級,對退貨率高的消費者采取提高保費費率的手段,商家側也可以開通類似于高額退貨險的服務。”

她還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建立更為公平的仲裁機制、信用評價機制,平臺負責從具體操作的制度層面和技術角度落實,商家應適時參與到對消費者進行評級的類似機制中。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子商務首席專家李鳴濤認為,面對高退貨率的困境,巨型吊牌或許能解商家一時之困,但并非長久之計。

李鳴濤表示:“像女裝這類快消品退貨率長期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可能是款式規格不合適,也有一部分消費者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這種現象造成商家端退貨率高,整體的運營成本快速上漲。商家將退貨的衣服二次銷售,新收到貨的消費者信任感會有一定的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巨型吊牌在物理層面雖然有效降低退貨率,但是并非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李鳴濤進一步分析,解決電商平臺高退貨率問題,需要思考買賣雙方如何重構信任,平臺應該探索更加完善的保障機制。

“七天無理由退貨”

不該成為“蹭穿”理由

把衣服吊牌放大到A4紙大小,本質上是為了防止部分人蹭穿多日后,再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惡意退貨,進而保護自身利益、減少成本損耗的被動“防御”。這種無奈的應對,短期或許能遏制惡意退貨,但長期來看,簡單的“物理攔截”治標不治本,反而可能加劇商家與消費者的信任隔閡。

“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初心,是為了讓消費更放心,而非被少數人鉆空子。要真正根治退貨亂象,共建健康可持續的消費生態,還需從多方面著手。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商家更應回歸本質,多在提升商品質量、優化商品展示的真實性等方面下功夫。同時,電商平臺要及時識別惡意退貨行為,細化退貨規則,保護誠信商家;也要加強對商品描述的審核,杜絕虛假宣傳。監管部門還需完善退貨標準,界定“無理由”的邊界,既要保障消費者合理權益,又要防范濫用規則的行為,讓電商生態更加健康有序。

來源:央廣網綜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江曉晨)、中國青年報、人民網、封面新聞、中國新聞周刊、海報新聞

本期編輯:王志瑤 關靈子

編輯:李岸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