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親情的眷戀、對生活的記憶,永遠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話題。
“只是一層薄薄的土,人與人就再難相見了。”近日,湖南婁底初三學生龍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愛》,讓無數人淚目。

作文《藏在罐子里的愛》
秋夜寒涼,月光朗照,夜空中倔強地閃著幾點星光。我抬起頭凝視著天上閃亮的星,想起我媽曾經在星空下和我說過:每個勤勞善良的人在死后都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著地上的人。幼小的我便在想:哪一顆會是奶奶呢?
星辰點點,月光流轉,跨過了時間,照在了櫥柜的罐子上。
那時的我還只有幾歲大,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鄉下。當時的我話都說不太利索,天天只知道往外跑,對外界的一切都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總是喜歡跟著大聲嘎嘎的肥鴨繞著院子轉。屋里的各種小東西都喜歡看一看,摸一摸,有時甚至還會用嘴嘗一嘗。
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刺眼的陽光令人望而生畏。我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在院子里亂竄,一轉頭,又跑進了廚房,看到了正在忙活著的奶奶。極度無聊的我看見旁邊的櫥柜上有一個罐子,我努力踮起腳,伸手想去拿,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差那么一點。
奶奶好似背后也長了一雙眼睛,看到了我頭頂的罐子,也看到了我嘴角的口水。她水龍頭都沒關,扔下手上的東西就走了過來,在圍裙上小心翼翼地擦干雙手就把我抱到了旁邊。這才轉過身去拿罐子,拿著小勺子輕輕舀了一勺放到了我的嘴里,入口時這種甜蜜的味道不斷地沖擊著我的大腦,于是我記住了這種白色小顆粒帶來的快樂。
后來奶奶每天都會給我吃一點,每次我都笑得非常開心,奶奶明明沒有吃,卻也和我一樣開心。幸福從罐子里跑了出來,彌漫了整個屋子。
后來,我離開了老家,來到城里讀書。也是在廚房里,我看見了一個差不多的罐子,里面也裝滿了白色的小顆粒。我欣喜地拿了一點嘗了嘗,好像嘗到一樣的甜就能回到和奶奶在一起的好時光。可是傳到嘴里的卻是一股苦味,這時我才明白什么是糖,什么又是鹽?墒沁@時我已經無法向她撒嬌要糖吃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苯裉爨l下的月很圓,后山的土地和院子里的人沐浴著同樣的月光。只是一層薄薄的土,人與人就再難相見了。

來自語文老師布置的半命題作文
這篇作文,來自湖南婁底市第一中學附屬星星中學的初三語文老師童麗芳布置的半命題作文“藏在___的愛”。童麗芳在批改作文時,被14歲學生龍睿熙回憶已離世十年奶奶的句子打動。在征得同意后,她將這篇作文分享到了網絡平臺。

《藏在罐子里的愛》最初版本文字

龍睿熙回應作文走紅
作文的走紅,完全出乎龍睿熙的意料。他說,寫作的時候只是想把自己有感觸的經歷記錄下來。他猜想,正是這份人類共通的親情與愛,得以打動更多網友。
在龍睿熙的筆尖,“擦干雙手才抱我”的動作,藏著真實又細微的關懷;“糖”與“鹽”的誤會,道出“甜”的本質是奶奶的愛;“一層薄薄的土”隔開的,是沒有盡頭的思念……當善于感受的心遇到真誠表達的筆,便能產生直抵人心的力量。

△龍睿熙

作文背后:奶奶去世時他才4歲
在談到文章創作靈感時,龍睿熙在回憶奶奶時紅了眼眶。“我和爸媽弟弟交流很多,他們的愛不算藏起來的。所以想到了奶奶!
許多人被文章打動,以為龍睿熙與奶奶有漫長深厚的相處時光,但他坦言,雖然奶奶從小陪伴著自己長大,但在十年前去世,那時他只有4歲,記憶也在此停止。

龍睿熙家庭合照,圖源/當事人家屬
龍睿熙不會說婁底話,奶奶只會說方言,交流幾乎無法進行。
“我們幾乎沒話說!钡@份沉默的愛被歲月風干成甜,在記憶里反而愈發清晰的是奶奶的背影?捎行〇|西留下了——那糖罐子下藏著的那點甜。
由于父親不愿多提逝去的母親,奶奶的形象更多是經由媽媽的日常講述而留存下來。媽媽總會念叨“奶奶是一個很好的人”,這些點滴的家庭記憶,讓奶奶的形象在龍睿熙心中不斷被重溫,最終被他用文字“留住”了。

“真情實感勝過任何華麗的語言”
這篇作文很快引發了網友們的集體共鳴,無數人在評論區傾訴著自己對親人的思念,“我想我奶奶了”。

最動人的文字,源于真實的生活和心底的真誠。少年龍睿熙筆下“裝著白砂糖的罐子”,以及他描述的“奶奶明明沒吃卻和我一樣開心”的模樣,是很多被親情滋養過的人共有的記憶。這些細節和文字,讓無數人想起自己被祖輩疼愛的點滴故事。
文字的生命力,在于它承載的真情實感。我們為文章表達的親情與思念動容,也為青少年文學中這種真情講述而感動。這份細膩與真誠,讓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親情的眷戀、對生活的記憶,永遠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話題。生活中最珍貴的感動,往往藏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藏在未曾言說的牽掛中,藏在悲歡離合的故事里。愛與被愛,銘記與被銘記,是鏈接親情的永恒紐帶。而記錄真實、守護真心、表達真情,便是好文章最動人的意義。思念在,愛便一直在。
對此,你怎么看?
來源:央廣網綜合新華每日電訊、央視新聞、網友評論等
本期編輯:毛嘉淇 文峰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