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春夏秋冬,當你踏上青海草原,總能看到羊群悠閑覓食的場景,其中,不乏藏羊。藏羊,又稱藏系羊,是中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不僅有白藏羊,還有黑藏羊。

作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最大的優勢在生態,天然草地5.96億畝,有機草原監測面積突破3.4億畝,獨特的生態資源為藏羊提供了天然的有機牧場。

青海是中國藏羊的主產區,素有“中國藏羊之府”的美稱。

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氣候環境造就了難以復制的生物資源。天然百草、冰川融水,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藏羊,在這里自由覓食,使得羊肉肉質鮮嫩、味道獨特、營養豐富。

青海藏羊主產區均具有生態優勢,清潔無污染。目前,青海藏羊有高原型、山谷型和歐拉型3種,其數量分別占全省總數的88%、8%和4%。

高原型藏羊是藏羊的主體,其體格大,身軀長,背腰平直,整個體形似長方形,多有角,毛色以白色為主,毛纖維長,光澤和彈性好,強度大,由它織成的產品具有良好的回彈力和耐磨性,是織造地毯的上等原料。

山谷型藏羊體格小,體型結構緊湊,似圓桶狀,背腰平直,公羊多有角,母羊多無角,毛色較雜。

歐拉型藏羊多分布于青南地區,體質結實,肢高體大,背腰較寬平,公羊角粗而長,母羊角較細小,頭、頸、四肢多為黃褐色花斑,羊皮質地致密,柔韌性好。

你可能沒見過青海藏羊,但很可能吃過青海藏羊肉。青海藏羊飼養量長期穩定在1300萬只左右,約占中國藏羊存欄數量的40%。相當于每10份藏羊肉中,就有4份來自青海。

茫茫草原,青海藏羊成群結隊點綴在高原之上,不僅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各族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

從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兩個藏羊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到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澤庫縣全域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再到環青海湖地區的共和縣、貴南縣、同德縣、興海縣藏羊高效循環發展區,豐美的飼草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綠色、有機、天然成了青海藏羊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

從“小”到“大”

藏羊成青海黃金產業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草原上時,呼吸著新鮮空氣的藏羊就已經成群結隊地開始在牧場上吃草了。

藏羊,是由中國古羌人馴化的,所以又叫羌羊。

藏羊原產于中國青藏高原東部,隨著羌人的遷徙,順著青藏高原東端橫斷山脈的河谷南下,經世代繁衍逐漸擴散到我國的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等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區。

研究表明,青海的“天峻藏羊”是藏羊系統中最古老的群體,它保留著一些祖先群體的特征。

青海的農牧民素有養殖藏羊的習慣和基礎,全省從事藏羊產業的農牧民有120余萬人,牧區絕大多數貧困牧民通過藏羊養殖實現了脫貧。青海藏羊廣泛分布于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各地,環湖牧區農牧民收入的50%以上來自藏羊產業。

近年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在青海草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合作社由村黨支部引領,整合草場,牧民以藏羊或現金入股,劃區按季輪牧、搭建高效的養殖基地分群飼養,多種養殖措施,讓藏羊的良種比例不斷提高,畜群結構優化也顯而易見,藏羊的市場競爭力與日俱增。

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青海形成以“梅隴模式”“拉格日經驗”“崗龍做法”“祁連路子”等為代表的一批股份合作制模式,涌現出“生產創業”“生產托管”“托管流轉”“資產入股”“資產收益”“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的聯農帶農模式。

圍繞藏羊產業,青海新增4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創建3家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建立青海藏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生產加工基地、建設茶馬互市線上銷售交易平臺、建設活畜交易市場……伴隨著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青海藏羊產業在品牌營銷、技術創新、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質量檢測等方面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青海省藏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帶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150多個,帶動全省農牧戶1.78萬戶,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500元,為青海省藏羊主產區農牧民增收提供了強力保障。藏羊產業已成為促進農牧業增產增效、農牧民穩定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黑藏羊讓那里的牧民群眾過上了好日子。牧民眼中的“黑珍珠”,不僅通過歐盟和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而且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大武鄉年扎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里,一只只體白毛長的白藏羊每年為合作社帶來近百萬元的分紅,作為肉、毛、皮兼用的高原型藏系綿羊類型之一,白藏羊的養殖成為當地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富民產業。

青海省已建成6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科研事業單位和4個國有農牧場參與藏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藏羊產業集群的優勢和效益逐漸凸顯。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征途上,青海藏羊產業已初步形成從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青海藏羊集群區域內全產業鏈產值由2020年的106億元增加到目前的187億元。如今,青海形成了一整套推動草地傳統放牧藏羊向高效、集約、生態化方向發展的技術路徑、技術生產體系,藏羊產業已走上規模化發展之路。

羊肉之冠

卓越生態造就青海藏羊

烤全羊、手抓羊肉、羊肉燒麥、孜然羊肉……聽到這些名字,你是否已經垂涎三尺?

來過青海的人,一定吃過青海的羊肉。在青海,羊肉普遍作為敬客的上等美食。唯在青海,你才能吃到最美味的藏羊肉。如果你沒來過青海,為了這一口鮮美的羊肉,也一定要來青海走一走、看一看。

好肉源自好源頭。海拔36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有著干凈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不僅孕育了天然的牧場,還滋生了很多藥用植物,生活在這里的青海藏羊以冬蟲夏草、紅景天、藏紅花、貝母等150種珍貴藥材為食。

喝著雪山的水,吃著高原的藥草,呼吸著純凈的空氣,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為青海藏羊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因常年食用天然優質牧草及多種藥用植物,青海藏羊的肉質鮮嫩、肉味獨特、營養豐富。

經農業農村部批準機構檢測,青海藏羊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適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含有煙酸、維生素E、維生素B12、鈣、磷、鉀、鎂、鐵、鋅、硒等微量元素,可預防和改善貧血癥狀,有助于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

《本草綱目》中稱,羊肉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補中益氣”等作用,所以秋季適當吃羊肉可以發散、行氣、活血、通竅、化濕,尤其是虛寒體質、陽氣缺乏、血液循環較差的女性,羊肉可以緩解其腰、背、手足冰冷、胃痛、消化不良、四肢疲軟無力等不適。

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青海藏羊肉質結實,營養價值極其豐富,高蛋白低脂肪,鮮香無膻味,無論口感還是味道,都遠勝普通羊肉,也被稱為羊肉之冠。血虛氣滯、體虛氣血不足、體寒怕冷、手腳冰涼的人群,可在冬季適當地多吃藏羊肉,有利于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目前,“藏羊產業”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13個。如今,青海藏羊從“小特色”到“大產業”,有了“祁連藏羊”“茶卡藏羊”“河南歐拉羊”“天峻藏羊”“剛察藏羊”“瑪多白藏羊”等諸多地理標志產品,其中“茶卡藏羊”“祁連藏羊”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特色優勢農產品。

“茶卡藏羊”是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細毛羊,由于生長在茶卡鹽湖周邊的天然鹽堿地牧場,牧草礦物質豐富、含鹽量高,配合著周邊的枸杞、鎖陽、黃芪等藥用植物,使得茶卡羊肉中自身就帶有微微的咸味,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占22%至28%,鈣、鐵、鋅等礦物質含量均在1.33%以上,遠遠高于普通羊,營養又美味,自古冠以宮廷“貢羊”美譽。

柴達木鹽羊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鹽堿地,這里是極寒地帶,柴達木鹽羊更健康,四肢強壯,抗旱耐寒,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天然牧草。值得一提的是,柴達木鹽羊于2023年從德令哈牧場走上了杭州亞(殘)運會餐桌。

“祁連藏羊”是中國特有的細毛羊品種,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祁連山區。其生長環境獨特,海拔較高,氣候寒冷,植被豐富,土壤肥沃,這些因素都對青海祁連藏系羊的羊肉品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依托好山好水,青海藏羊產業步入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快車道。青海制定了藏羊生產加工、冷鏈運輸、分割包裝等系列標準;加大藏羊養殖環境、養殖質量、產品質量綜合監督管理力度,建立完善飼料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方式,建設功能齊全的活畜交易市場,打造全國藏羊交易中心。

聲名遠揚

“青字號”藏羊越叫越響

巍峨的雪山、廣袤的草原。秋冬季,草原深處,時不時傳出來往車輛聲、討價還價聲、藏羊的叫聲,這是大型活畜交易市場。秋冬季節是青海藏羊出欄的高峰期,生活在這里的牧民迎來藏羊交易旺季。走進市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從草原到都市,青海藏羊已經從牧區走向城市,被更多人熟知。“茶卡藏羊”以味道鮮美遠近聞名、祁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讓人心馳神往、“環湖藏羊”品牌效應日益凸顯、“青南藏羊”未來可期……青海藏羊肉從草原深處走上了全國人民的餐桌。

跨越山海、逐夢前行。青海省積極探索“訂單農業”模式,成功將藏羊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一線城市,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目標。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藏羊產業發展,立足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2020年省政府制定印發《關于加快藏羊產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藏羊產業從質量型向效益型穩步轉變。

2021年,青海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藏羊等產業綠色健康發展,加快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更是將藏羊列入青海省農牧業重點發展的十大特色產業和四大特色農畜產品品牌。

2023年以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作為青海省首批國家級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立足當地特色資源稟賦,堅持省地聯動強化措施落實,深挖發展優勢和潛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模式,促進生產方式從傳統放牧向暖季適度放牧、冷季舍飼半舍飼轉變,通過加快畜產品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加強藏羊和優質飼草基地建設,試點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青海各地,以藏羊為媒,共商發展之路,共享發展成果。海西州連續多年舉辦“茶卡羊”種公羊比賽,有效宣傳了青海藏羊品種的優越性,建成并實施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項目,切實提高藏羊的附加值,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聚力賦能。

依托“茶卡羊”品牌,烏蘭縣還成功注冊“茶卡牌”“金泰柴達木”“金泰牧場”“茶卡貢羊之鄉”等商標,并通過國家消費扶貧“832平臺”、中石油線上“寶石花”電商平臺等各式電商平臺銷售,市場銷售穩定。

高原長天流云,三江奔流不息。青海已培育“中國藏羊之府”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象和“青海藏羊”“茶卡羊”“祁連羊羔肉”“歐拉羊”等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產品種類達200多種,打造了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立得住的農產品名優品牌,“青字號”藏羊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科技支撐

青海藏羊高質高效發展

高效養殖是產業集群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是為了讓藏羊優勢特色產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更大地顯現。依托藏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青海省組建藏羊技術研發中心,加快藏羊選種選育、標準化養殖、疫病防控、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和包裝營銷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轉化。

青海各族群眾立足草場耕地資源稟賦和豐富養殖經驗,從產業高效發展入手,打造培、產、銷一體的藏羊產業高效養殖技術。畜種改良、技術升級、管理便利,資源的集約化讓青海藏羊產業發展走上了正軌,標準化的放牧也讓生產和生態實現共同發展。

基礎有了,如何壯大產業是關鍵。通過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顛覆了前人研究的藏羊母羊“季節性繁殖、一年一產”的認知,實現了藏羊母羊的長年發情、配種和受胎的均衡生產技術,并在生產實踐中驗證了藏羊母羊3年5產和6月藏羊羔羊體重提高112%的重大突破。

由青海省種羊繁育推廣服務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組建的藏羊育種聯合攻關體,先后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海晏縣、祁連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烏蘭縣等地開展藏羊多胎性狀、無角性狀、生長優異性狀、毛用優異性狀等五大性狀的解析與分子選育研究,藏羊種群規模不斷擴大,群體質量不斷提升。

2020年,農業農村部確定了十大主要糧食和畜禽育種的聯合攻關,首批擬定64個特色物種開展聯合攻關,青海藏羊以其種質資源特殊、遺傳性能穩定、生產性能優良、適應能力強勁等特性,成為我省唯一入選的畜禽育種攻關品種。

2024年2月25日,兩只體細胞克隆歐拉型藏系羊在青海省出生,這是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頂級種用藏羊,也是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對現存藏羊群體中的優良個體進行種質復原保存,并用于良種藏羊高效繁育。

2024年初,青海省種羊繁育推廣服務中心(三角城種羊場)的兩個品種“青海細毛羊”和“西藏羊”,這兩個品種生產的產品均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2024年4月10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布2024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單,青海省河南縣蘇呼歐拉羊、達日藏羊、天峻藏羊上榜。(記者 雷欣鈺)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