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1月17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實習記者韓志亮)就業是民生之本,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僅是收入的來源,更是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的橋梁。在西寧市城東區,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工坊——東城·共富工坊(智愛工坊),它像一束光,正以精準幫扶為筆、以溫情關懷為墨,為孤獨癥、唐氏綜合征等心智障礙者書寫著就業增收的暖心答卷。

近日,記者走進由西寧市城東區殘疾人聯合會、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富民路社區與西寧市城東區星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打造的“暖心空間”,近距離感受這里的溫情與力量。

工坊內,大家正在繪制帆布包上的圖案(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為破解心智障礙者就業這一難題,同時帶動特殊群體實現價值,東城·共富工坊精準發力,設立輔助性就業基地,聯動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為61名心智障礙者提供制作帆布包、四件套等產品的崗位。穩定的收入和“五險”保障,為他們的家庭注入了“強心劑”。此外,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基地還為13名大齡心智障礙者每月發放470元工資。

在工坊內,記者看到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大家專注地進行裁剪、熨燙工作,經過縫紉機使用培訓的勞動者已能獨立完成公文包縫紉,小組長正耐心指導同伴操作。據城東區火車站街道富民路社區黨委副書記馮月茜介紹,工坊根據每位勞動者的自身能力制定分階段、分任務的訓練計劃,通過“以優帶弱”的模式,幫助大家共同成長,實現了從“他助”到“自助”再到“互助”的跨越。而工坊生產的產品,通過政府、愛心企業采購等渠道實現創收,所得收入又反哺于活動開展和技能培訓,形成良性循環。

工坊里制作的帆布包(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記者了解到,工坊還將一名青年家長納入正常就業,擔任就業輔導員,每月發放4000元工資。“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有穩定收入,家里的經濟壓力減輕了很多!”這位家長的感慨,道出了眾多特殊家庭的心聲。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心智障礙者與家長的“雙就業”,更完成了從“政府扶持”到“家庭幫扶”再到“自我造血”的轉變。

如今,在東城·共富工坊(智愛工坊),每一位心智障礙者都在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的自信心和就業積極性不斷提升。這個小小的工坊,不僅解決了特殊群體的就業難題,更傳遞著社會的溫暖與關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富”的深刻內涵,為特殊群體點亮了人生新希望。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