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1月20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實習記者韓志亮)初冬的西寧,寒風掠過湟水河畔,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鳳凰園社區的“同心·共富工坊”內卻暖意升騰。十余位繡娘圍坐成圈,彩線在指尖翻飛跳躍,銀針起落間,牡丹綻蕊、石榴抱籽的青繡紋樣漸次浮現。這方小小的工坊里,正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著非遺傳承與共同富裕交織的生動畫卷。

繡娘正忙著繡制作品(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自2023年運營以來,“同心·共富工坊”便以培育伊蓮手工編織隊為紐帶,緊扣“傳承青繡文脈、賦能婦女增收、繪就共富圖景”的初心,蹚出了一條非遺“活態傳承”與產業“造血振興”同頻共振的特色路徑。
工坊的“根”,扎在非遺傳承人的技藝里。青海省級“河湟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編織隊隊長冶生蓮,擁有二十余載的繡齡。她不僅系統整理了青繡的傳統針法,更巧妙地把“石榴籽”“民族團結花”等元素融入設計,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在她的“針線課堂”上,73名繡娘從“零基礎”成長為“熟練工”,逐漸形成一支技藝過硬的人才梯隊。

琳瑯滿目的青繡產品(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為讓更多婦女“拿起針線能致富”,工坊創新打造“三級培訓”階梯式培育體系。初級班瞄準下崗職工、低收入婦女等群體,從穿針引線、色彩搭配等基礎教起,幫她們邁出“指尖創業”第一步;中級班聚焦創作提升,引導繡娘將民族故事、自然風光轉化為繡品靈感;高級班則通過“師徒結對”傳幫帶,既培育技術骨干,更傳授訂單談判、線上運營等“生意經”。
“培訓不僅在社區,更要輻射到周邊區縣。”鳳凰園社區黨委書記馬蘭清介紹,工坊已先后在互助、循化等地開展培訓23期,覆蓋3000余人次,直接帶動27名婦女穩定就業,其中13人更是創辦了自己的手工工作室。針對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老年人,工坊還推出“線上接單+居家靈活就業”模式,把訂單送到炕頭桌邊,讓“指尖技藝”真正變成了“炕頭經濟”。

工坊里形式多樣的手工藝品(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傳統與時尚的碰撞,讓青繡走出了青海。冶生蓮帶領團隊創作的繡品,既有河湟文化的厚重底色,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約美感,通過網絡銷售、展會推廣等渠道圈粉無數。2023年,她帶著青繡作品遠赴天津,一舉拿下5000個手工胸針訂單,為團隊增收6萬元。

青繡技藝與文創產品“碰撞”,產出了形式多樣的作品(央廣網發 韓志亮 攝)
談及未來,清真巷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將持續為“同心·共富工坊”添薪加力:一方面擴大培訓覆蓋面,讓更多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面深耕電商渠道、強化品牌建設,推動青繡產品走向全國大市場。這根小小的繡花針,將不僅繡出非遺的絢麗,更將繡出各族群眾攜手邁向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幸福圖景。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