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寧11月19日消息(記者程立龍 通訊員劉哲)從依賴煤炭的“資源大市”到引領行業的“北方內河航運中心”,近年來,山東濟寧以千年大運河為紐帶,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完成了一場超乎想象的城市轉型。這座低調潛行的內陸之城,正憑借港航變革的強勁動力,重新站上發展潮頭。

筑港:智慧轉型,激活黃金水道

走進大運河旁的龍拱港,只見自動化軌道吊機輾轉騰挪,30噸的集裝箱被龍門吊精準抓起,平穩落向貨輪。誰能想到,這“巨手”背后的操作員是一位半路轉行的女工。

宋文慶正在工作(央廣網發 王天馳攝)

幾年前,宋文慶還是山東濟寧能源集團安居煤礦洗衣房的一名普通女工,每天與沾滿煤塵的工服打交道。如今,她已成為江北最大內河智慧集裝箱港口的遠程操控員,從容指揮鋼鐵巨物吞吐貨物。從“不敢想”到熟練駕馭智慧設備,她的職業蛻變正是濟寧發展軌跡的生動縮影。

濟寧煤炭儲量豐富,曾經是中國能源版圖上的重要坐標。隨著市場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曾經的“黃金產業”轉型迫在眉睫。2012年開始,濟寧港航產業逐步崛起,成為城市發展新的增長極。

“一條大運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銜,都過濟寧州。”作為京杭大運河通航里程最長、運力最大的樞紐城市之一,濟寧由河而興、依河而建、因商而榮,歷來有“運河之都”的美譽。

“濟寧將聚力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服務山東高水平對外開放。”濟寧市委書記溫金榮表示。而今,歷史饋贈成為濟寧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立足運河“黃金水道”獨特優勢,濟寧搶抓內河航運發展機遇,以現代港航物流牽動發展,加快建設億噸大港口、發展億噸大物流、培育千億大產業,探索構建“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育港”的港產融合發展新格局。

正因重視優勢,再造優勢,爭創優勢,濟寧這個不沿江、不靠海的內陸之城實現了通江達海,一躍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港航物流業“龍頭老大”。目前,從濟寧出發,2000噸級輪船、萬噸級船隊通江達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長,2024年突破9600萬噸,濟寧也成功入選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興產:技術破局,引領綠色智造

濟寧市白馬河畔新能船業的數字化聯合車間內,激光切割機器人正精準地加工船體部件,這里正在建造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定制的182TEU純電動力集裝箱運輸船——這是我國純電動力內河集裝箱船首次出海。

整齊有序的數字化聯合車間(央廣網發 馮勁舸攝)

37歲的張波是車間主任,大學畢業后,他來到威海市一家外資船廠,一晃15年過去,“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如果能回家工作是最好的選擇。”張波一直這么打算。2024年5月,在運河岸邊,山東新能船業的船廠拔地而起,這也成為張波返回家鄉的契機。

在新能船業現代化車間里,昔日“沙灘造船”時代“一塊空地拼一艘船”的粗放景象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汽車生產線般的井然有序,船體被科學地分解為標準化模塊,通過先進的分段式建造工藝,實現了船體、涂裝、舾裝等一體化、批量化作業。

效率的躍升,源自山東新能船業在國內內河船舶領域首倡并踐行的“像拼積木一樣造船”理念。最大化地將工序前置、壓縮后期時間,成為提升效率的關鍵。分段式建造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利器。

“我們現在的分散式、車間化、模塊化建造,讓一艘標準船型僅需3個月即可下水交付。相比之下,傳統方式通常需要一年左右,若涉及定制化設計,周期更可能拉長至一年以上。”現在的張波已經成為新能船業的基層管理人員。

“濟寧內河造船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內河航運的快速發展。”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談到未來信心滿滿,看著手里的訂單飽滿,新能船業還把目光投向了內河航運標準化船型的推動上。目前,新能船業定位主打90m、67.6m和73m三種標準化船型。首創船型通過技術成果集成,顯著增加裝載量,大幅降低單位載重阻力,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含新量”“含綠量”實現“雙提升”,濟寧正有望主導中國內河航運船舶標準的制定。

而就在船廠的旁邊,新一期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建成后預計具備年造新能源船舶240艘、修船100艘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33億元。

融城:融合發展,構建產業生態

近年來,海外視頻平臺上,中國小型挖掘機的視頻一直火熱,這些小型挖掘機產品,不少出自全國制造業百強市濟寧的企業。

“挖掘機特別是小型挖掘機,車身使用的鋼材是重要成本之一。”來自濟寧一家挖掘機制造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如何降低成本是企業競爭的勝負手。自從企業入住到大運河畔的智慧新鋼制造產業園,企業運營成本特別是鋼材的使用成本下降了不少。

內河航運具有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特點,本身就是生態優先、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過去大家多關注西煤東運、北糧南運等產業,但是港口對于帶動濟寧城市及周邊機械產業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共享加工中心內景(央廣網發 錢俊希攝)

山東京杭智慧新鋼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清華介紹,“目前加工中心內配備鋼卷開平生產線、數控激光切割機、火焰切割設備、數控折彎機及數十臺自動焊接機器人,使整個園區可以實現從鋼卷到精密部件的全流程加工能力。”

依托運河這條“黃金水道”無可比擬的物流優勢,“公鐵水”多式聯運在這里無縫銜接,大宗鋼材物流成本得以大幅壓縮。通過批量的接單,統籌排版、精準下料,將鋼材的利用率再提高5%至15%,每年可為濟寧周邊的鋼結構及工程機械加工企業節約鋼材原材料10萬噸。

據了解,智慧新鋼園區項目建成后,將立足于服務周邊300公里鋼結構、設備制造、建筑工程產業發展,構建“1257”發展格局,計劃利用3至5年的時間,形成年交易量400萬至500萬噸的區域性百億級臨港鋼材集散基地,打造百億臨港鋼材產業園區。

從龍拱港的智能吊臂到新能船業的電動船舶,從智慧新鋼的降本增效到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濟寧用港航變革證明,內陸不是邊界而是跳板,這里正在全面構建通江達海、連通世界的開放新通道,這里也正為中國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濟寧樣本”。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