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市背景下,2025年上海高校進入“改革大年”,至少3個波次的教育綜改落地開花。其中,“雙一流”高校打頭陣、當尖兵,“三位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滬上首批5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先行先試,讓教育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各具特色的地方高校也“一校一策”,實施“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務、強貢獻計劃”。記者走進這些試點高校,深度調研他們如何通過系統性變革,讓教學和科研更好融合,更加“適配”國計民生。

“入學前,我對英語語言學與計算機的交叉應用了解得不多,如今通過一年多實踐,我學會了從學科交叉的視角思考問題。”陳一璟是復旦大學首屆“英語+計算機科學技術”雙學士學位項目2024級本科生,未來她想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認知神經科學。

一年來,“改革”成為上海高校的關鍵詞。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雙一流”頭部高校一直處于“改革進行時”,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培養科學智能復合型人才

面對人工智能的浪潮,高校傳統專業如何轉型和重構?

截至目前,復旦共推出54個雙學士學位項目,涵蓋30個一級學科專業。為培養科學智能復合型人才,復旦去年起推出110余門AI大課,覆蓋全體本研學生和全部專業,并在國內高校率先啟動“X+AI”博碩雙學位項目建設。此次獲批的“法語/日語/朝鮮語/西班牙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雙學士學位項目,由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和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共同建設,著力推進“新文科”與“新工科”的融合創新,聚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外語與計算機跨學科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AI已從被動執行的工具演進為具備生成與創造能力的賦能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兆國表示,交大以“AI+教育教學”行動方案為統領實施系統性改革,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覆蓋多領域的AI+微專業。

近日,位于江陰的全球最大空調冷卻塔交付企業之一雙良集團,迎來了上海的“AI建筑設計師”。好幾十層樓高的巨塔,以往力學計算需人工核對200多項數據。針對這一痛點,上海交大人工智能與微結構實驗室李金金、韓彥強團隊用上了AI自動校驗模塊,不斷優化算法模型。

“傳統設計方案要用國外工業軟件,設計周期以月為單位,且耗費人力眾多。”李金金教授直言,借助AI,他們可以秒級生成建筑結構設計方案,還能使力學測試周期縮短80%、材料成本降低10%—15%。

融合創新推進有組織科研

即便是傳統優勢專業,也在謀求改革和融合創新。

同濟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研三學生蔡永楨,今年準備用自己的實踐成果來申請學位。作為同濟國家卓工學院和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他的實踐成果——“數據合規性檢查的方案設計”已成功應用于指導北山地下實驗室工程實踐。畢業后,他將前往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

用實踐成果申請碩士學位,是同濟國家卓工學院大膽嘗試并開通的綠色通道。“以企業生產需求為基礎,構建‘企業出題—學校答題—企業閱卷’的項目匹配機制,是學院的核心理念。”同濟國家卓工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春解釋,學院和企業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

今年4月,聚焦未來產業發展最前沿,復旦大學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未來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機器人、醫工交叉等領域,整合全校力量重點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悉數亮相。

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看來,新工科不是一般意義的工程技術,一方面要構建“從0到10”的系統創新能力,發揮理科的原創優勢,讓基礎研究的成果能夠更快地轉化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能;另一方面,注重“從10回看到0”,瞄準市場需求,研究市場與產業更容易接受的產品與技術,樹立產業思維。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復旦大學有46個學科上榜,在中國內地高校中數量最多。這些優勢學科連接基礎研究和應用場景,已經積累了不少“黑科技”。

“我們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有組織科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復旦大學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教授高躍介紹,他們研制的衛星互聯網數字孿生系統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成果,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受到業界關注,已被多家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采用。

進一步改革人才評價成果轉化

一流高校要“打頭陣當尖兵”,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尤為重要。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攻克超長柔性線纜的深海精準布放這一國際難題,在南海海域實現近底懸停、水下機器人輔助解鎖等高難度動作。這是上海交大發起建設的我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的試驗之一。團隊負責人徐東蓮告訴記者,“海鈴計劃”旨在捕捉天體和地球大氣核反應中看不見、摸不著的高能中微子。

從“交大2030計劃”到“基礎研究特區”,上海交大正在探索10年長周期穩定支持機制,面向青年科學家“引育并舉”,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和晉升制度。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僅10年,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徐東蓮已成為長聘教軌學者。

評價長聘教軌學者,不看“帽子”、不數論文,不以短期成敗論英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表示,研究所實行國際同行評價制度:邀請15位同領域頂尖科學家,聚焦“創新力、未來潛力、國際競爭力”3個維度進行評審,最終以10份以上的有效評審意見作為長聘教軌學者的晉升依據。

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實現價值的關鍵路徑。“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等瓶頸制約下,優質科技成果往往難以從“書架”走向“貨架”。

以基礎研究見長的華東師范大學聯合技術轉移專業機構,今年開出“科技成果轉化門診”,為教授們一對一“把脈”。作為“醫生”之一的華東師大科技處副處長熊申展,日前躋身“2025胡潤創界者·長三角技術經理人”領軍人物榜單前五位。熊申展說:“學校已有150多個項目在‘轉化門診’問診,2025年上半年完成4.63億元的成果轉化交易額。”

曾經在聯合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問診”過的華東師大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敬承斌團隊,近期帶著創新項目亮相浦江創新論壇。團隊研發的柔性低損耗空芯光纖,在多個波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擺脫了此類光纖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目前,團隊通過全賦權模式成立公司,已獲得首輪融資。

當下,華東師大正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性改革,與銀河證券、上海技術交易所等多家專業機構合作,進一步推出商業計劃書定制與優化、高價值專利培育等服務。(記者 黃海華 徐瑞哲 李蕾)

原標題:

上海“雙一流”頭部高校聚焦未來產業發展最前沿

打破壁壘 迎向全方位融合創新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