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1月20日消息(記者鄭曉蔚)崇明區是上海發展的生態戰略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先行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的主戰場。“十四五”以來,崇明區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大力實施“+生態”“生態+”發展戰略,全面推動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新名片、長江綠色發展新標桿。從陳家鎮的光伏板之下,到廟鎮的河岸之畔,從飛馳的軌交建設現場到田間地頭的新鮮果蔬,這座邁向世界級的生態島,正用一個個鮮活的實踐點位,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

生態與科技交融,“水岸經濟” 煥發新生

陳家鎮璞葉小鎮的漁光互補示范工程,是崇明生態與科技交融的典范。站在瞭望臺上,一望無際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而板下的水域中,鱸魚、甲魚、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品自在生長,形成 “地面種植、水下養殖、空中發電” 的立體生態模式。“原本預測發電量會超發 8%,沒想到實際超發了18%,這都得益于崇明優良的空氣質量。” 上海城市電力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振華的話語中滿是欣喜。這項全市最大的漁光互補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5.6萬噸,既守護了生態,又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著眼 “十五五”,璞葉小鎮還將規劃建設科普教育、生活康養、果蔬農業三大示范區,預計2027年底完成全部產業布局,讓現代農業的綠色暢想在崇明落地生根。

陳家鎮璞葉小鎮一望無際的光伏發電板(央廣網記者 鄭曉蔚 攝)

水系發達的崇明,正讓“水岸經濟” 煥發新生。廟鎮南橫引河畔的M515文創產業園,如今已是島上必打卡的 “塞納河畔”。今年國慶假期,這里吸引游客超 15 萬人次,實現了從 “工業銹帶” 到 “生活秀帶” 的華麗轉身。老廠房與現代藝術裝置相映成趣,草坪露營、水上劃槳板、咖啡品鑒、星空觀測等多元體驗,構成了 “自然+文創+跨界體驗” 的復合模式。農耕體驗館里的鄉土氣息、國風茶飲的清雅韻味、藝術便利店的潮流創意,在這里交織成獨特的消費場景,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前來打卡。

廟鎮南橫引河畔的M515文創產業園成網紅打卡地(央廣網記者 鄭曉蔚 攝)

交通先行,為生態經濟鋪就暢通脈絡

交通先行,為生態經濟鋪就暢通脈絡。軌道交通22號線和滬渝蓉高鐵的相繼推進,正大幅拉近崇明與外界的距離,讓崇明人的生活更加舒適便捷。據悉,軌交22號線即軌交崇明線預計在2026年底能夠開通試運營,屆時從崇明東灘坐地鐵出發到浦東金橋大概30分鐘,經過地鐵轉換以后,可以在1個小時左右到達市中心人民廣場。滬渝蓉高鐵按照計劃在2029年建成運營,屆時從崇明城橋乘坐高鐵出發,大概需要20分鐘可抵達寶山站,大概需要40分鐘可以到達虹橋站。

內外聯通的交通網絡,不僅讓市民游客往來更便捷,更讓“崇明鮮品” 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為綠色農產品 “帶著露水出島” 提供了有力支撐。

崇明區委書記李峻介紹崇明區“十四五”期間建設發展成果(央廣網記者 鄭曉蔚 攝)

“十四五” 收官之年,亦是崇明生態島建設24周年。如今的崇明,已收獲中國天然氧吧、國際濕地城市等多項榮譽,東灘候鳥棲息地成為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入選首批國家 “和美海島”。“崇明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有底氣、有信心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先行者,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過去五年,我們榮獲‘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在內的多項榮譽,這是對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度認可,也對我們拓寬生態優勢價值實現路徑提供了經驗啟示。”19日上午,崇明區委書記李峻在市政府“十四五”發展成果新聞發布會(崇明專場)上的鏗鏘話語,彰顯著持續深化生態實踐的決心。從璞葉小鎮的科技賦能到 M515 的文創活力,從便捷交通到優質農品,崇明正以多點突破、全域發力的態勢,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在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道路上穩步邁進。

編輯:何智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