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治11月19日消息(記者張潔 見習記者尹琳岑)隨著冬季來臨,氣溫驟降,呼吸系統疾病進入高發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同時被列為“世界四大慢性病”。慢阻肺僅僅是一種肺病嗎?中醫在防治方面有何獨到之處?11月19日是2025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記者專訪了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栗書元,從中醫視角揭開慢阻肺的防治密碼。
慢阻肺并非獨肺之疾,根源在脾腎
栗書元介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長期的咳嗽、咳痰和氣喘,尤其是典型的“干咳”或帶有黏痰的咳嗽。
“從中醫理論看,我們并不簡單地將慢阻肺視為肺的孤立疾病。”栗書元指出,“它屬于‘肺脹’‘喘證’范疇,其病位雖然在肺,表現為咳嗽、氣喘,但根本原因在于肺、脾、腎三臟功能的整體失調。”
他詳細解釋道:“‘肺主氣司呼吸’,負責宣發和肅降。”當肺的功能正常,呼吸才能順暢。而慢阻肺患者氣道受阻,宣發肅降失常,其直接原因是“痰濁”與“瘀血”等病理產物阻塞了氣道。
那么,“痰”從何來?栗書元點明了關鍵:“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痰的產生,根源在于脾虛。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減弱,導致水液積聚成痰,上輸于肺,儲存于肺,從而引發咳嗽。因此,表面上病在肺,但其實病根在脾。
此外,疾病的深入還與腎密切相關。“腎主納氣,是呼吸的‘根’。腎陽虛衰,就像鍋底的火力不足,無法將呼吸之氣有效吸納和固定,會導致腎不納氣,加重氣喘,動則尤甚。所以,其本在腎。”
中醫綜合治療,強調“標本兼治”
面對這個“沉默的殺手”,我們是否只能被動應對?
“對于早中期的慢阻肺患者,通過系統、綜合的中醫中藥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咳嗽、氣喘等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甚至有可能扭轉病情,阻止其進一步發展。”栗書元表示,中醫治療講究“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在急性加重期,以宣肺化痰、平喘止咳為主;在穩定期,治療核心則是“健脾化痰、宣肺理氣、溫腎納氣”三管齊下,通過扶正固本,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減少痰的生成,增強呼吸功能。
鍛煉、飲食、避濁氣,三位一體筑防線
除了專業治療,日常調護在慢阻肺的防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栗書元對此提出了三點建議。
堅持鍛煉,改善肺功能。“‘肺主氣’,但‘氣’需要動。通過適度的鍛煉(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可以顯著改善肺道功能,增加肺活量。肺的宣發功能變好,津液就不易滯留成痰,氣道暢通,自然不易發病。”栗書元說。
遠離濁氣,守護呼吸環境。“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更惡濁氣。”他特別提醒,要盡量避免接觸廚房油煙、灰塵污染嚴重的環境,在必要時應佩戴口罩。同時,注意室內通風換氣,減少粉塵等有害微粒的吸入。
飲食潤燥,藥食同源。“肺喜潤勿燥,尤其在干燥的北方秋冬季節。”他建議大家多食用柔潤、滋陰潤肺的食品,如雪梨、百合、銀耳、蓮子等,日常可以烹制銀耳蓮子羹、百合粥等藥膳,為肺部補充津液。
栗書元還強調,一旦出現持續的咳嗽、咳痰、氣短等癥狀,特別是長期吸煙或暴露于粉塵環境的高危人群,務必及時到醫院進行肺功能檢查或胸部影像學檢查,做到早診斷、早干預。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