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恰與翁建平深耕40年的醫學初心不謀而合。這位從粵港澳大灣區到長三角的醫學拓荒者,顛覆了“糖尿病不可逆轉”的傳統認知,以仁心仁術守護千萬患者的健康之光,更以創新實踐為健康中國注入強勁動力。
破局:用中國證據改寫全球指南
2000年,從國外深造歸國的翁建平在臨床中發現一個棘手問題:眾多2型糖尿病患者嚴格遵醫囑,卻始終療效不佳。當時全球通行的“階梯式療法”,從飲食控制到胰島素使用,層層遞進,往往讓患者錯失最佳干預時機。“西方標準真的適合中國人嗎?”這個疑問促使他踏上探索之路。
2003年,翁建平與紀立農聯合發表研究,首次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細胞功能并非完全喪失,而是被高血糖抑制,血糖糾正后即可恢復——這一“β細胞休整學說”首次提出并證實了2型糖尿病可治愈,至今仍每年被引用數千次。為打造真正貼合國人的治療方案,他牽頭25個省市237家醫院,招募535名患者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最終制定出我國重大慢性病領域首個“中國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與治療中國標準》。
這份發表于《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國外指南的壟斷,被全球60余部權威指南采納,更寫入國際醫學教科書。2024年6月,其團隊在《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刊發的新療法,經24年追蹤5424名患者證實,可使中風風險降低31%、心衰住院風險降低28%。從領銜全球首個鈉-葡萄糖共轉運子2抑制劑新藥臨床試驗,到300余篇SCI論文、連續五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翁建平用“有用的科研”詮釋著醫學工作者的擔當。
暖心:讓醫學充滿溫度與力量
客家姑娘曉霞的故事,正是翁建平仁心仁術的生動寫照。作為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曉霞因擔心病情遺傳和妊娠風險,始終不敢孕育。翁建平沒有急于治療,而是用通俗的疾病模型幫她搭建“認知階梯”,從“不敢想”到“敢嘗試”,再到半年后成功懷孕。臨產之際,遠在外地的翁建平特意致電曉霞家屬叮囑,這份跨越空間的關懷,見證了醫患從“陌生人”到“戰友”的蛻變。
從臨床診療到患者心理疏導,翁建平始終堅持“治病更要暖心”。他常說,醫學不僅是消除病痛,更是在生命脆弱時刻給予托舉的力量。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讓無數糖尿病患者重獲生活信心,更實現了1型糖尿病孕婦健康孕育的醫學突破,讓“甜蜜負擔”不再成為幸福阻礙。
拓界:從臨床專家到健康中國推動者
如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安徽醫科大學校長的翁建平,視野早已超越診室。針對長三角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他在全國“兩會”上建言獻策,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讓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他帶領團隊研發了體重管理大模型“減單”,實現“千人千策”個性化干預,打通“營養-運動-行為”全鏈條管理。
從手機App“糖糖圈”到智能大模型“減單”,從臨床研究到政策建言,翁建平始終響應國家健康戰略。他增設技術輸出考核留住醫療人才,打通科研數據平臺,規范互聯網科普宣傳,用多維度實踐詮釋“身為醫者,既要治病救人,更要參與國家發展”的信念。在他的推動下,安徽在慢性病防控領域跑出“加速度”,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40載從醫路,翁建平以科研破局、以仁心濟世、以創新拓界,不僅逆轉了糖尿病的“不可逆”認知,更讓醫學的溫度與力量惠及萬千家庭。(顏理海 李若菲)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