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黃桑片區的茫茫林海中,被譽為“皇木”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閩楠,歷經二十余載精心守護,從昔日零星分布不足5000株到如今近萬株連片生長,成為生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修復的生動注腳。這片兼具“先天沃土”與“后天屏障”的秘境,正以郁郁蔥蔥的生態答卷,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之道。

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黃桑片區閩楠數量倍增至近萬株(孫芳華 攝)
閩楠,屬樟科楠屬植物,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其材質致密、紋理美觀,歷史上多用于修筑宮殿與制作宮廷家具,享有“皇木”“金絲楠木”“軟木之王”等諸多美譽,兼具極高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該樹種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名錄中被評為“易危”等級。
近日,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黃桑片區歷時三個月的野生閩楠群落系統性調查已經完成,全面摸清該群落的數量規模、分布狀況與生態特征,為科學保護與生態發展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調查數據顯示,該野生閩楠群落總面積達645畝,共有植株9504株,包括7485株幼樹與2019株成樹,整體年齡結構呈典型的“金字塔型”,自然更新能力良好。群落中,樹高超40米的有2株,胸徑超40厘米的有112株。其中最大單株胸徑達1.026米,胸圍3.5米,樹高38.7米,初步推測樹齡已逾800年,堪稱“楠木王”。

勘察現場(龍旭 攝)
黃桑片區地處湘西南雪峰山脈與越城嶺山脈交匯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海拔落差適中、土壤肥沃疏松、水源充沛潔凈,為閩楠等珍稀樹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先天沃土”。黃桑片區完整的原生森林生態系統,為閩楠種子傳播、幼苗生長提供了穩定的棲息環境,成為我國南方閩楠天然分布的核心區域之一。
先天優勢的背后,更離不開“后天屏障”的堅實守護。自20世紀90年代起,黃桑片區便將閩楠保護納入重點工作,通過建立專項保護機制、劃定核心保護區、組建專業巡護隊伍,構建起“人防+技防”的立體化保護網絡。同時,運用無人機航拍、紅外相機監測等科技手段,實現對閩楠種群的動態追蹤與精準保護。此外,當地通過開展生態科普宣傳、發布保護倡議書、與周邊社區簽訂共管協議等方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保護工作,形成“人人護綠、人人愛綠”的良好氛圍。
20余年來,黃桑片區形成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保護格局,減少人為干擾。為種群恢復提供了“后天保障”。通過持續實施生態修復、強化人工巡護、設立管護站、搭建智能監測系統等一系列舉措,推動閩楠種群數量從約5000株穩步增長至近萬株,實現數量翻倍。并且幼樹幼苗長勢旺盛,種群結構呈現“老中青”合理梯隊。
如今,走進黃桑片區,隨處可見高大挺拔的閩楠古樹與鮮嫩的幼苗相映成趣,樹干通直的成年閩楠高達30余米,枝葉繁茂如蓋,成為森林生態系統中的“佼佼者”,不僅為鳥類、昆蟲等提供了棲息場所,更在涵養水源、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生態功能。
湖南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管理六級職員龍清泉表示,正是黃桑片區自然條件的“先天適配”為閩楠生長提供了基礎,而長期嚴格的保護管理消除了人為破壞威脅、助力種群自然繁衍與人工補植,最終實現閩楠數量的倍增。下一步,黃桑片區將以此調查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推動閩楠保護與生態旅游、鄉村發展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典范,為南山國家公園創建注入持續生態動能。(來源:綏寧縣融媒體中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